中国报道讯(叶渭红 王佳欣 报道 通讯员 王璐)“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苏东坡曾如此扼腕叹息到。雪窦山究竟是怎样一座山呢?能让纵情山水、满腹经纶的苏大才子深情至此。山中千年古寺——雪窦寺的梵音从远处传来,轻轻走近这座山,去探探其神其貌,念及山水之师,授心以静。无论是游客的姿态抑或是信仰者的步伐,都是拳拳虔诚之心。
探·山景
山高水长,妙不可言

鸟瞰雪窦山,只见山顶平展如盆,四周山峰环绕,群山之上溪泉瀑又汇入雪窦山,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库,宛若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那水流至峭壁万仞的千丈岩时,便飞泻而下,倾云倒雪、山谷震颤。瀑布散落过程中,扬起水花万朵,如腊月飞雪,古人乃称这里是“六月飞晴雪”,大概雪窦山之名是由此而来的。
水流从山巅奔腾而出,急转而下气势非凡。传说,曾巩听了王安石的“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之后,站在千丈岩西边的山坡上,然而思索半天也没有想到应景的诗句,于是顺道下坡,从下面仰望瀑布,诗兴大发,写下了“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栏未穷千里势,请从岩下举头看。”
千丈岩西侧,有奇峰突起,顶上有坪如台,称为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妙高台之“妙”在于山麓仰望,只见其峰,不见有台,大自然的神功开凿了万丈深渊,使得群山拜服,显得格外高峻。
平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自古为雪窦登山览胜之地,历代文人墨客留踪吟咏。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这里古松高挺,经年云走雾绕,松涛盈耳。若扶栏鸟瞰,俨然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波光岚影,别有风情。
转身看向妙高台别墅,此建筑为中西合璧,别墅分为二层,上下平房共六间,二楼中间的屋眉上悬挂着“妙高台”横匾。水泥走廊与晒台相连,芳草绿树萦绕在侧,青山碧水拥来眼前,赏心悦目。
探·古寺
慈行天下,和乐人间

雪窦山有“四明第一山”的美誉,也冠“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名。一座山的气质与个性里,更多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多维结合。雪窦山是一座高山,更是一个心灵皈依地,世人眼中的凡圣之境。人迹罕至的山中,驱车顺畅而行,你或许能够静静听听自然的声音。还未走进雪窦寺山门,远远便可望见金光闪闪的弥勒大佛。它依旧不改其笑颜,一手执佛珠,一手微握,笑吟吟地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俯瞰众生,慈祥喜悦,洒脱中透着智慧的光芒。
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在佛教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南宋时被定为“五山十刹”之一。雪窦寺梵宫深邃,香火旺盛,高僧辈出。据传,一位法名契此的和尚,早年在岳林寺出家,也在雪窦寺挂单。他心宽体胖,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人们相信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
民间有言:“弥勒大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本意为“慈氏”,怀着慈悲仁爱之心于众生。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而雪窦寺便是他的弘法应迹之地。雪窦寺的至高之处,弥勒铜佛像坦然安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其灼灼金光如阳光普照,颔首笑对世间百态。大肚弥勒的笑意,于众生是最宽容和亲善的,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理想。
探·古村
桃源寻踪,诗路漫步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最终邈若仙境,不复可寻,千百年来世人却没有停止过追寻的脚步。而漫漫桃野的妙趣,却更易得。
“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吟唱着《桃花坑歌》来到位于雪窦山腹地的栖霞坑村。村子原名叫桃花坑、桃花沟,后改为栖霞坑。桃花坑一名直白了当,而栖霞坑更显意趣。每逢春满大地,桃花娇妍之际,云霞般的花色一簇一簇栖息在这里,遂为栖霞坑。
古村溪水潺潺,风光无限。虽蜗居四明群峦之中,却以古道通余姚、新昌、奉化、宁海,是千百年来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承载着悠长绵延的诗意。宁波文物考古专家查阅资料,考证出徐凫岩瀑布下的栖霞坑村,就是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多次提及的“桃花坑”。《四明山诗·云南》中,提到的地名“云南”指的也是这里。“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多少诗人曾途经此唐诗之路,写下栖霞坑古道上的各种人事风情。云卷云舒中,是中国人的浪漫与自由。妙手诗篇的光芒,一直闪烁在山水之间,留待后来者的欣赏与驻足。

巍巍雪窦山之景之情说不尽,品不完。来到这里的人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从容。近来,奉化区政府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构建“一山一湾三江三库百村”全域旅游格局,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如下意见:鼓励旅游项目投资、保障旅游项目用地、支持旅游强企落户、扶持旅游企业创优、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快乡村旅游升级、着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旅游客源市场等。相信未来,不论是“应梦名山”雪窦山,还是奉化其他的美景与意趣,这片枕山靠海的福地,将会迎来更为绚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