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以水为媒”奏响治水旋律、同心绘制民生百景图——宁海,让“两山”理念“看得见”

发布时间:2021-09-03 23:10: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重雨 张玉雅之 报道 通讯员 褚亚敏)“让好山好水成为靓丽的名片”既是宁海县在开展治水行动前立下的承诺,同时也是这个生态小城如今的真实写照。

面对不清的水、不绿的岸,觉醒的宁海以坚定“两山”理念,着力振兴乡村为动员令,拉开了一场“绝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治水攻坚战,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组合拳。

七年治水,宁海人治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七年巨变,变奏出一曲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浩荡长歌。

“以治促建”发展美丽凫溪经济带

实现水清业美相统一

水清岸洁的清溪,已成为宁海美丽河湖经济带上的一个节点景观。宁海全县共有470条河道,溪流总长度1100余公里,流域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72%,其中,白溪、大溪、凫溪、清溪、中堡溪五大溪流贯穿全境。

近年来,宁海县变区域治理为流域治理,推进上下游联动,推进上下游水质补偿机制,投入上百亿元开展全流域协同式治水,完善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县域规划中的7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7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实施特许经营模式。全县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而在不久前开展的“美丽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十佳优秀案例”和“美丽浙江绿色发展十佳示范案例”评选中,宁海县“以治促建”发展美丽凫溪经济带获“美丽浙江绿色发展十佳示范案例”,系全市唯一一个入选地区。

近年来,凫溪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于2019年获评省“美丽河湖”称号,河道水质由2016年Ⅲ类提升至目前的Ⅱ类,连续多年水质稳定持续向好。

凫溪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宁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勇气。

在凫溪中上游,宁海县着手产业转型提升,关停数家销售过亿、税收过千万的化工企业和存在几十年的废铝加工行业,集中精力开发温泉资源。随着温泉乡根小镇、安岚温泉度假中心等旅游项目的落地,深甽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获评浙江样板“治水美镇”。而在梅林与西店地处凫溪中下游,流域整治倒逼两个工业大镇产业升级,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向人工智能转变,提升光伏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产业科技附加值。

在打造凫溪经济带中,宁海以水为媒,结合小流域整治,治河建设亲水平台及绿色跑道,串联旅游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建设了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

治水绘景润民生

宁海,让“两山”理念“看得见”

“治水带来了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共同富裕,我们县的白溪流域整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宁海县治水办的葛主任介绍说:“不光水清了,像你们看到的白溪河畔房地产也开发起来了,有好多宁波市区甚至上海的人过来买房。他们偶尔来游玩居住,享受宁海的山山水水,也是一大景观咧!”

白溪,一条自西向东而流的大溪。若是与大江大河相比,白溪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溪流。但是在宁海,却是当地主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2006年,宁海的白溪水库开始向宁波城区供水,每天向宁波市供水55万吨左右,去年供水达1.8亿立方米,占宁波城区的一半以上,堪称宁波的“大水缸”。因此宁海对于治水,有着更高的标准。

白溪水库原水水质所有指标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类标准,大多数指标达到了I类水质标准。然而,库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是对水库水质存在着污染的隐患,总氮、总磷是库区的主要污染物。“喝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宁海县把饮用水建设与保护提到了重中之重。

为使得白溪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保护,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关闭邻近的养殖场。而另一项则是解决村民的生活污水难题。为克服这一问题,村里为各家各户铺设了直接连接厨房和厕所的排污通道,污水从村民家中流出汇入一条主管道中,主管道埋设在大路边,然后架设通道越过山洋坑,通向对面的农田边。管道在农田和溪流边向前延伸,最终汇入村子尽头的一个污水处理池中。污水经过过滤处理后,排入一旁的草丛,经过湿地的沉淀处理,最终以清澈的面目流入山洋坑,彻底解决了污染源。

像这样,宁海全县陆续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迁移3300余人,建立了“村收集、镇乡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保洁制度,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杜绝排入环境和溪流。

百姓吃水是大事。经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白溪水质得到了最大的改善,真正使得百姓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而在围绕治水继续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宁海县人民的脚步,仍未停止。

生态治理促景美

景观打造 碧水美景乐享

前童古镇,始建于南宋,位于宁海县西南,拥有浙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而白溪就从村中流过,贯穿了整个古镇。“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就是对古镇最贴切的描述。

白溪水环绕古镇,既保证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又解决了田地灌溉的问题,这也是前童镇长盛不衰的原因。近几年,前童古镇以“五水共治”为契机,每年投入千万元加快污水管网铺设,修复改善水生态。2017年起,先后投入1000多万治理了天水湖、孝女湖、庙湖等。早在2012年,该镇就启动宁波市首个乡镇水环境建设项目,对镇区以及栅下、小汀等7个行政村的38个水环境项目逐步建设,开展21公里渠道的清淤疏浚、河坎加固、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治理。

2018年实施“三线”下地工程,古镇道路也更清爽了。而现在沿着前童古镇鹿山村主干道,一旁是治理后的天水湖,清澈碧绿,风景宜人。此前这里的湖水水面可是生活垃圾到处漂浮,臭气难闻。沿着这个步道,步行20分钟可以直接走到古镇,一到傍晚,步道上散步的村民特别多。“我们希望古镇里流淌的水,每一秒都是新鲜的。”宁海县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古镇里文艺酒吧、文创集市、特色民宿日益增多,核心区水景亮化工程以后,晚上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节假日爆满已经成了当地民宿的“新常态”。而当地手作木雕、水果采摘、前童三宝等产业也搭上了旅游的顺风车,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通过治水带来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

相同的还有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的整治。记者一行刚进村,就看到那株声名远播的千年老樟树,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吸引了不少村民在此休闲健身。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蚊蝇滋生的情景。

下畈村如今的蜕变,都要归功于全村上下一心的共同治理。近几年,下畈村不仅仅是通过开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及垃圾分类工作,同时还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公共法律服务点建设,三改一拆、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创建、村办公大楼、文化大礼堂、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切切实实让百姓得到实惠,让下畈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家园,并获得国家第一批绿色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接下来,下畈村将全面提升村庄建设理念与整体设计,引入乡村休闲旅游及农业观光发展模式,统一规划,走出一条特色鲜明、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幅幅治水画卷、一个个蝶变故事、一场场发展奇迹,展现的不仅是一席治水优环境、治水促转型、治水惠民生的宁海绿色发展长卷,更是一曲高水平开启新时代美丽宁海新征程的战斗号角。治水无止境,宁海县“五水共治”仍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重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