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中秋特辑】“千里清光依旧”

发布时间:2021-09-17 16:57:01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水木报道 通讯员羽聪)“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时光飞逝,秋意渐浓。秋夜微凉,思绪被露水打湿,总会让人格外想念远方的家人。

光影间,空气中有暗香浮动。一个人,揽着闲适光阴,倾听秋日的麻雀在枝端啼叫,乍起而缓消。月光如泻,故事的长廊里,满地碎琉璃。透过窗扉,投射出斑斓,明暗交杂。

苏轼在中秋之夜,对酒当歌,欢饮达旦:“明月几时有?”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乎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然而官场上的失意又使他不经望月兴叹:人世间有如此多不称心、不满意之事,不如乘御清风飞到九重天上,在那琼楼玉宇之中享受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世人皆论,东坡之词旷,其胸襟确为坦荡。苏轼的人生观很复杂,他有着儒道释各家思想,并且能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苏轼的人生观也很独特,“旷达”则是他人生观中不可忽视的精神气质。尽管命途多舛,人间多难,他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一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为转折,既表现出月亮的美好、寒气逼人,又表明自己留恋人间的决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有“神交”的说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正是这种旷达和超然的人生观,使得苏轼在出世与入世、得意与失意的反复转换之中保持着一种从容坦荡的态度,在常人难耐的苦境中也能自得其乐。

对比苏轼的清空洒脱,李白的月,则是飘逸壮大的。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嬉戏中,诗人产生与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想法,虽是独酌,却能产生无限的想象与诗意。月与水在一起搭配很是常见,李白用江水衬托月色,气势壮大:“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相约相期何太深,棹歌摇艇月中寻。”即便是边塞的月,同样很有气势,试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勾勒出一幅尤为壮阔的边塞夜景。

皓月当空,千里清光依旧,万目心思同源。穿过岁月的烟尘,那一轮洗尽铅华的冷月,踏着唐宋诗词的风采,背负着良辰美景从远古走来。今夜,会有多少双眼睛在争相仰望着这一轮明月?

责任编辑:张卫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