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五水吾水,你我之水;同治共治,探索“江北模式”

发布时间:2021-09-27 14:18: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重雨 张玉雅之 报道 通讯员 戚旭燕)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万里,利人利物,人们在江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书写历史。

江北地处宁波市中心城区“三江”片,姚江和甬江贯穿境域,支流纵横交错,骨干河流形成“九纵四横”的框架,易受台风、洪涝、干旱轮番袭击之苦,“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成为江北人民世代的夙愿。

自201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江北区率先推进建设系统水处理工作;确定“推进五水共治、突出治涝治污”的思路和策略,坚持统筹推进;“固河堤、疏河道、新开河、畅管网、除涝点、强设施”;从防洪、灌溉到供水,江北的治水成果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当地人民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江北、生态护水谱写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美篇章。

聚焦问题导向

打造高质量水生态环境

自实行“五水共治”行动以来,江北区一直聚焦问题导向,注重河道健康状态,查找宏观问题,打造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坚持因河制宜、精准施策,按照“一河一策”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对水质易反弹河道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

前不久,江北区治水办收到了一份来自浙江北斗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河湖巡检和水质健康“诊断书”。这份报告里面既有江北区河道水质健康评价“一张图”的呈现,也有对各乡镇街道和重点区域的情况分析判断,此外还有水色异常、河道变迁、河岸固废、坝基等问题细化罗列,另外每个“问题点位”都附有详细的前后卫星资料、文字说明及位置信息二维码。

“以往在水质监测问题上,我们一般是通过人工取样来进行的,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点位,检测出来的水质会存在较大差异。‘北斗+AI遥感’的应用,让我们对河流水质的了解从点变成了面。”江北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且能更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的融合,“从2020年十月份开始,我们每隔两个月会监测一次,然后会把检测报告中罗列的问题第一时间发送给相关部门,同时开展问题分析。”

作为江北区的“专利”,“北斗+AI遥感”智慧河长监管体系,是利用高分辨率、多时相、多普段的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全域河湖遥感巡检和水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同时辅助解决传统水质监测中污染源发现难、取证难等多方问题。构建“北斗+AI遥感”检测体系,对于实现河湖监管提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新技术的使用有效解决了监管力量不足、调出不及时、后续监督不到位、管理成本高等各种难题。

据介绍,下一步,江北区将持续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一张图+遥感影像+巡查APP+无人机+问题整改督办”为手段的河湖督查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APP等技术手段加强河湖管护,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聚焦短板弱项

打造高标准污水零直排区

江北区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是推进碧水攻坚战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治污的根本性举措。近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污水零直排”工作,针对“污水直排”、“雨污合流”等问题,在全面排查“诊断”的基础上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加强落实整改,努力实现排水口“晴天无排水、雨天无排污”。同时积极探索管道坍塌非开挖修复技术,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取得卓越成绩;同时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实行“设施管养保险化”;通过考核,规范排水设施实施和养护,积极推进农污改造运维一体化,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从今年开始,深入开展排水网管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入3.8亿元资金,对全区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测、清淤、修复和改造。

一直以来,以排水管网为代表的地下城市基础设施存在诸多不确定风险因素。江北区作为宁波老三区之一,排水管网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材质老旧,同时受软土地基影响,区域排水管网普遍存在不同等级的结构性病害,污水外溢、外水入渗风险大,同时区域内雨污合流、混接错接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一直影响着江北区河道水质的进一步改善。

应如何破解?排水管网专项提升行动应运而生。为此,江北区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全区排水管网设施建设管理、考核等工作,以实现污水全域一体化管理,解决排水管网管理体制“碎片化”问题;同时开展排水管网清疏检测,持续投入1520万元对城区排水管网进行了清淤、疏通、检测和部分结构性病害修复,解决了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顽疾;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开展零直排小区回头看,抽取了21个城区已实施污水零直排改造的小区,组织了119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情况的全面排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点状整改修复,这一系列举措,全面夯实了江北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基础。

同时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的宝云庄区块改造,也体现了“污水零直排”工作的重要性。宝云庄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赵家村,改造前,这里是村级物业、低小散企业、闲置土地的混合区,效益低污染大。在全面推广科学治水之后,一方面,街道通过村级物业收储,文化资源引入,淘汰低小散企业12家,面积8000余平方米,盘活各类闲置和低效资源2万余平方米,实现原有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水循环系统建设以及景观节点建设,利用和改造原有水利设施及新建机埠2座、抬水堰5条、提升渠1100米、集水池2座等农田水利工程,成功打造了水循环灌溉系统,新的排水沟、集水池通过机埠和高差串联循环,田园湿地的灌溉渠道水流经田间小沟,从村庄向周边河道灌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直排。碰上汛期大雨,则打开排水沟两端阀门,与河相连成排涝通道,排除区域内涝,以此实现节水、污水、涝水多水共治。

另外,街道通过践行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理念,洁化美化彩化田园,开展创意农业布局,在宝云庄区块打造多彩田园项目,按季节种植荷花、多彩水稻、蔬菜等特色作物,形成具有洪塘特色的农田景观。高空俯瞰改造后的宝云庄,呈现在眼底的是一片巨大的“树叶”,不仅是造型独特,景色也十分宜人,放眼望去,一汪碧绿,直接天际,荷花展枝、稻花飘香,自带流量的特色景观,也丰富了宁波市民的美丽乡村游。

聚焦系统治理

打造高颜值美丽河湖共同体

江北区同时聚焦系统治理,打造高颜值美丽河湖共同体。将美丽河湖建设与重点区块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统筹策划、一体推进,努力打造一批“水清、岸绿、景美、河畅、民富、文韵”的特色美丽河湖,并以水环境为基础,系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美村庄、水美乡镇、水美城区。

在浙江省水利厅近两年发布的“美丽河湖”名单中,隶属宁波市江北区的姚江、官山河及茅家河都榜上有名。而在这其中,治水成效突出的一个典型案例,便是茅家河整治。通过美丽河湖创建提标改造,在发挥其行洪河道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彰显了美丽河湖的品质,使其于2020年入选浙江省“美丽河湖”名单。

茅家河为江北区骨干河道,自慈江至下梁闸,流经慈城镇、洪塘街道,全长约5.5km,平均河面宽25-30m。茅家河承担着江北平原泄洪、排涝、环境美观的功能,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近年来,洪塘街道通过截污纳管、生态修复、闸站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推进面源污染整治,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河岸颜值,累计疏通及新建管道约191.9km,修复及新建雨污水检查井约4226个,累计完成6.5km支河河道的清淤工作,生物养护长度达2830m,养护段水域面积达30300㎡。整治后的茅家河新增湿塘水面积6919平方米,不但增加了河湖滞蓄空间,而且还提升了河道的调蓄能力。同时,街道也一直非常注重后期河道的维护与检测,会定期安排人员对河道进行养护工作。

不光是整治河道,同时茅家河整治也在转变河边业态结构、营造滨河湿地景观、打造美丽河湖共同体上。洪塘湾便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一张专属江北的靓丽治水名片。

洪塘湾的前身是一个工业园区,原本都是些低小散企业,从2017年开始,洪塘街道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治水剿劣”“三拆一改”等专项整治行动,对茅家河所属区域,开始全方位升级改造,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了“散乱污”企业300余家。如今的洪塘湾,由原来的“散乱污”摇身一变,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大公园,成为了宁波又一个新晋网红打卡地。

“五水共治”长歌浩荡,砥砺前行谱写新篇。江北区获得如今的治水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全区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增进民生福祉,是江北区治水发展的初心,也是核心。而紧扣“江北水乡”发展定位,一以贯之“以水兴业、以水富民”大思维,以治水兴水优生态、促转型、惠民生,开创江北区治水兴水新模式;以治水为平台,探索治水转型新途径,创新赶超、勇于担当,描绘新时期宁波治水的壮丽画卷,则是江北区治水行动将持续践行的主题。

责任编辑: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