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焦峰华 报道 通讯员 叶慧慧)自“双减”实施以来,仙居县教育局打破“五育”及学科间边界壁垒,发挥县内10个省、市级研学基地和9个劳动实践基地优势,以课后服务为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特别是用劳动教育,打开了课后服务的新天地,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劳动价值,培养勤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一、劳动+“非遗”文化,浸润心灵
皤滩乡中心小学利用地域资源,传承“无骨花灯”非遗文化,立足花灯制作开展课后服务,培养劳动意识;开发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打造互动课程和家校全景实践场,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有机整合,让劳动在学生心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第六小学作为台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将学校剪纸课程融入到“双减”课后服务中来。剪纸,作为“非遗”项目之一,不仅传承民间艺术,还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劳动+实践基地,亲身体验
官路镇中心小学结合农耕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形成了各年级段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从课堂到田间,从学校到家庭,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循序渐进推进农耕知识、农耕文化的学习和农耕实践教育,力求内容上精致化、形式上精细化,项目上精品化。
上张乡中心学校则依托“幸福农场”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研学的形式推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传统的劳动教育跟学科教学融合,通过有机渗透,形成一种全新的劳动教育形式。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再如白塔第二小学、横溪实验小学、白塔中学等学校,同样依托地处广阔田野之优势,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助力“双减”落地。
三、劳动+志愿服务,温暖同行
仙居县实验小学以“人人劳动掀热潮,项目实践出真知”为主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内外劳动志愿活动,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
服务型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仙居县第一小学一方面依托节日开展综合性劳动实践,一方面融合小红萌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双减”后,学校开展红领巾义卖、小小银行家等活动,有方案、有过程、有评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服务性劳动”典型经验。
“双减”下,劳动教育的春风吹进了仙居校园,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通过劳作,将劳动教育转化为劳动技能,将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实践。仙居县教育局继续以劳动教育促“双减”向深度推进,为孩子打好劳动教育人生底色。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