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曹俊杰 报道)满谷清泉、绿涛涌动,古建与洋楼共生,山根音乐艺术小村俨然城市桃源;水田块垒分明,火炬巍峨伫立,红色文化与江南韵味相融的风韵,让渔潭村焕发生机……在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的瓯海区,城乡面貌正悄然蝶变,死水变清流、农舍变民宿、荒地变公园、废旧厂房变艺术馆等“变形记”正不断上演。全区今年共开展“微改精提”项目98个,投资超3亿元,一大批“微改精提”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浙江发布《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全省推出省市县三级试点,推动各地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温州市瓯海区第一时间响应,制定出台了《瓯海区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文旅融合角度破题,让老城旧村焕新颜,成为热门文旅目的地。
“文化绣法”催生文旅新空间
从市区驱车,仅约十来公里车程,可到达瓯海区茶山街道西南面的山根音乐艺术小村。漫步村中,烟波浩渺,野径繁花,一幢幢具有不同年代特色的建筑环绕,仿佛走进一座“活态建筑博物馆”。
山根村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却因破败老旧、无人问津,为让建筑散发原本的文化魅力,瓯海区首次将“PPP”模式运用到整村改造中,把村内131幢不同时期历史建筑一体纳入项目方案,采用“土地+实物建筑”出让方式,由区旅投集团和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山根村项目,他们对原有的7幢明清建筑、4幢民国建筑、120幢上世纪60-80年代建筑进行改造提升,以绣花般功夫打造“活态建筑博物馆”,提升基础设施、治理环境,进行空间环境再造。人们看到,破败的民房植入非遗元素被打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艺馆,水泥路铺上青石板成为记忆中的江南小巷……一套“文化绣法”,让小村面貌摇身一变成为以“音乐艺术”为主题的旅游核心目的地。短短1年里,小村实现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新增500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与周边居民就业,同时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开发建设社区综合大楼,利用边角用地建成旅游停车场等,为村集体年均增收近180万元。
文与旅相融合,才能成就“诗和远方”。无独有偶,位于泽雅源口村龙滩公园的泽雅龙溪艺术馆,由农贸市场“微改”而成,是一座以当地“国保”四连堆造纸作坊为设计理念打造乡村非遗艺术馆,现已成为向公众展示泽雅山水文化的重要窗口;位于仙岩街道的渔潭村,作为浙南火炬的点燃地,则以“江南村落、红色圣地”为定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提”建筑外墙、园路铺装、绿化改造等,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集中打造共浙南一大会址、浙南广场、革命火炬、渔潭暮耕、美丽田园、家庭农场、民宿经济等多个亮点的红色旅游村……“文化绣法”成为瓯海“扮靓”全城、促进文旅融合的制胜武器。
“微改精提”引领“共富”实践
“微改造、精提升”的效果不仅是城乡颜值跃升,也已开始转化为红利,在“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中,瓯海区着重运用红色赋能、艺术引领、传统复兴三把“金钥匙”,聚力打造共同富裕文旅模式的“瓯海样板”。
渔潭村依托“红色文化”,开发“红”与“绿”相融的文化之旅,提升红色场馆,再造田园景致,发展特色观光农业,走上乡村振兴之路。不仅如此,当地村民还能共享土地整治成果,通过整治新增水田,复垦建设用地,实现增收,革命老区建设和共同富裕愿景同频共振。
在瓯海西部泽雅镇,四连碓造纸作坊群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纸源、水碓坑、外水良、垟坑等4个行政村,围绕传统复兴,开发研学主题,擦亮古法造纸和寓言文学两张国字号“金名片”,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手段,力促“村域型”未来乡村创建。“一个人来村里研学能增加5元钱收入,一年如果有10万人来到我们纸源村的话,村里就能增加50万元收入。”泽雅纸源村党总支书记陈小林美滋滋地说,这还不包括盘活闲置民居建成艺术民宿等项目增收。他还告诉记者,包括纸源村在内,周边几个过去因产业单一而人员流失严重的村庄,如今正在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创业青年从城市来到农村创业,从事培育电商和直播等新兴业态。
在瓯海,“微改造、精提升”的成果不仅彰显于越来越美丽的风景中,也在城乡居民日渐丰厚的钱包里,更在老百姓与日俱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里。镌刻千年城市记忆,而从未停止阔步迈向现代化的瓯海,正不断加深“绣花功夫”,撬动文旅融合新篇章,致力营造景美人和、主客和谐、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