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临海灵湖“山明水净夜来霜”

发布时间:2021-12-28 11:51:4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梁宏报道 通讯员吴方华)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用来形容当下临海灵湖的美景是最合适不过了。

灵湖的红杉林,一片片、一排排、一株株,高耸入云,层林尽染。秋去冬来,红杉林渐次变红、浅红、深红、金红,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树影婆娑,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如同一幅静止的美丽画卷,又仿佛隐秘在江南的喀纳斯。

在临海市区分布着很多红杉林,最美的在两个湖边,一个是东湖,另一个就是灵湖。灵湖是个人工湖,位于临海市区东部。灵湖的美,在于山水间。草木丛林布满其中,古道古桥穿其而过,湖水碧波荡漾。

林内大部分都是水杉,杉林中间有河道水流静淌,漫步于游步道,仰望间,杉树叶在暖阳下绚红如火,既有江南烟雨的秀丽;又有鲜为人知的神秘感……

那成片成排的红杉林,笔直冲天,历经曦光,与轻柔而缥缈的晨雾凝聚在一起,霎时间氤氲水气弥漫,在宽阔的水平面上,倒影成画,从晨至昏美不胜收,说它是仙境也不为过。

世人常说:“最美不过夕阳红。”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令人怀念。红杉林展现给世人的美终为短暂,而这大千世界真正能打动人心,莫过于昙花一现的瞬间,短暂却又可以在心永驻。

寒冬渐深,红杉林的红叶随风飘落,犹如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红地毯”,踩上去窸窣作响,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五洞桥,坐落在河涧之间,如巨龙横亘在灵湖水面上,斗转星移已有百年。远远望去,桥洞和水面互映成椭圆形,桥下有五个椭圆洞。桥面上的石柱头上雕刻猴、狮或各式莲花等,生动有趣,形象逼真。整座桥面呈波浪形,高低起伏不定。

灵湖边的五洞桥,位于新桥头与山下曹家村之间,横跨桥头港。此桥始建于明景泰年间,后由于洪水冲毁,重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同治四年又曾重修此桥。

昔日,这里曾是南来北往过客的必经之路,所及之处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光景。如今,五洞桥在岁月的烟尘中褪去了往日的繁荣喧嚣,行走间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和安详。这座桥见证了历史烟云万万千,让人思接千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者,芦苇也。诗经赋予了芦苇诗情画意。

灵湖边上,一簇簇的菖蒲静静立于水中,与岸边连延数里的芦苇仿佛结成一段不朽的相思。那秋冬时节的萧萧,那不接地气的缥缈,恰如诗经中所写的那位婉约佳人,让人既不可望,也不可及,真是不可思议。秋风轻拂,芦花一夜间白了头,它嫣然一笑,若雪似云,眼前的蒹葭苍苍,不再是意念中淡如远水的苍茫,这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芦花,承载着现实的蓬勃之美。

红尘弥漫,落叶潇潇。流年容易把人抛,黄了橘柚,老了菊花。昨日的芬芳,不会因为岁月的凉薄而消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有些相机留不下的美景,只记忆能留下,灵湖的美也唯有身临其境,方能感知。

责任编辑:张卫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