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三横十一纵 道尽“绿富美” 慈溪:坚持全面治水,重塑“江南水乡”

发布时间:2022-01-04 16:44:2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重雨 张玉雅之 报道 通讯员 高璐婧)慈溪,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河湖水系遍布,是浙江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六、全省首位的经济强市。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涂资源,但资源性、结构型的缺水使得它曾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

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慈溪调研时,要求做好“围涂、河网、引水、大桥”八字文章。而自2014年“五水共治”工作全面铺开以来,慈溪立足“清源头、管入口、通脉络、修内功、出重拳”,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治水成绩单:四大引水工程的展开结束了平原河网无外来水源补充的历史;主要入海河流达标率和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清三河”达标县(市),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大禹鼎”。

今年,慈溪将开启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立足“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家园”建设,再次唱响治水最强音。

数字赋能,科技兴水

一泓碧水,尽在掌中。

潺潺河湖,悉收眼下。

今年2月,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龙山镇)发动机关青年干部组建“伏龙飞行员”志愿服务队,通过无人机高空巡查,无死角强化区域内生态环境监管,监管范围涵盖了生态环保领域的各个方面,截至目前已提供有效线索20余条。

秉承“谁排放、谁治理”“多污染、多付费”的原则,慈溪市于2019年2月适时出台了《慈溪市实施“门户管理”重点排水户管理办法(试行)》,启动市域“门户管理”建设,完成了190家重点排污企业排放口末端流量计、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基本覆盖全市年用水量9000吨以上及涉及环保重点监管的企业,实现远程设置、超标报警等控制,极大缓解污水处理厂进水冲击压力,有效防止了污水外溢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慈溪,不少河边安装了“智能排口”的装置。此装置是“智慧排水体系智能监管系统”中一个核心部件,可以对问题排口进行智能化改造,对不明复杂来水进行智能区分,进而实现“分质分流、分水而治”。该系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在一套可算、可查、可看、可管的人工智能算法的赋能下,改变了传统截污方式,提高了污水收集精准度与收集效率,使得水质达标的雨水可以直排入河,不达标的复杂来水则会被截流,再由水泵加压的方式输送至市政污水管网。

同时它还能全天候、全方位监测晴雨天变化、河道的水质变化、管网的液位变化等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自动化处理,做到“晴天不出水、雨天无污水。据统计,目前慈溪市已安装智能排口系统139套,智能控制平台后台累计采集水文数据1298万余条,采集排污数据273万余条。

如今的慈溪,已然打造出了一条“科技治水”的管理链,全市大中型水库、大型水闸、重要河道、重点在建工程等尽数可见;河道漂浮物、工程施工管理、河湖水位识别、船只行为分析等应用场景不在话下……

“科技治水”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它不仅兼管控、预警、实时监测于一体,更覆盖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江河湖泊等多项水利工作,也为慈溪市打造美丽河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上下齐心,全民治水

自“五水共治”全面铺开以来,慈溪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治水强基攻坚,制定三年一轮行动计划,细化十大专项行动,依靠源头治理、工程防治、全民群治,通过多年努力,水环境实现明显好转。

2013年,慈溪对34条市级河道、357条镇级河道和1832条村级河道实行“河长制”管理,建立起“市、镇、村三级班子成员任河长,分别管理市级、镇级、村级三类河道”,实现全市所有河道“有人管”。

“河长制”不断健全深化的同时,全民治水大格局逐步构建完成。慈溪以“十万网民”引导大行动,壮大治水正能量;动员“百万市民”参与大行动,促进治水大合唱;联动“千名河长”与“万名群众”共治大行动,增强治水推进力,在推进“五水共治”中重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发动“十万”网民引导、动员“百万市民”参与,形成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打造了人人护水的全民河长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慈溪还将河长制覆盖到小沟、小渠、小池塘等小微水体。如对河长制进行进一步深化延伸,设立“1+X”河长模式,即1个“总河长”,及河小二、党员、企业主、青年志愿者、退休干部等组成的若干个“微河长”。“1+X”构成总河长牵头、微河长助力的格局,解决河道管理问题的“最后一米”。

如今,“河长制”仍在向纵深发展,通过建立河长圈流域体系,构建流域化河长圈组织体系,把慈溪境内的市、县、镇三级河道全部纳入至40个河长圈,村级河道(支流)纳入率57.1%。同时,全面梳理规范河长平台各项管理数据,加快构建“一张图”“一平台”管理体系,将全市2747条河(湖)、406个水质检测断面点位、4331块河(湖)长公示牌的空间数据全部在平台上“一张图”中标识,为河湖长巡查履职提供快速、便捷的数据支撑。

绿水青山,始于民生期盼,旨在全民共建。如今,从高空俯瞰三北大地,广袤的土地上,一条条河道像生命的血液一样奔流,在春日的阳光下充满灵动和生机,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希望和活力。

以菱护水,由美而富

柄似蟾蜍股样肥,

叶如蝴蝶羽相羌。

蟾蜍翘立蝶飞起,

便是菱花著子时。

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位于慈溪中心城区北翼的胜山镇红菱基地因水而美,因“菱”而红。得益于河道水质的大幅提升,产出的红菱不仅“卖相”好,而且个头大,产量大幅提高,满池的红菱让人无限憧憬。

红菱作为浮水水生植物,本身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并能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对净化水质有较好的效果。胜山镇书记说道:“我们每年都会形成一个治水队伍,由当地老百姓自发组成,每五年对河道进行清理,打捞河道中的漂浮物。这样做不仅使河道变得清爽,更让红菱得到了一个更健康的生长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胜山镇落实了多方巡河监管制度,组织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利用生态修养,向河道投放花白鲢等鱼苗,利用其滤食藻类的特性,清除水中的氮、磷元素,以生物治理方式净化水质,修复水体水生态,改善红菱基地水域生态环境。从红菱基地内河道与外河河道的检测情况来看,基地水质中氨氮和总磷要优于外界河道,其中总磷检测数据达到了三类标准。

治水不仅改善了村庄河道的水环境,更让胜山镇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近年来,胜山镇通过治水致富,不断发展和提升红菱产业,推出农产品公用品牌“胜山红”,开发红菱品牌专属logo,建设红菱基地综合服务中心,在种植技术、果实品质、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筑巢引凤”、节庆助力,形成农业带动旅游、旅游支撑农业的融合发展体系。

与此同时,胜山镇联合70多户菱农成立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宁波市农科院专家进行专门指导,带动农户推行统一施肥除虫、统一环境整洁、统一选种培种、统一包装销售、统一产品研发,并于2018年成功创建成为宁波市首个红菱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胜山镇形成了以菱为媒、以节招商、以节护水,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验区。

治水兴水,慈溪的每一条江每一道河都成为亮丽的风景线,“点、线、面”相结合,突出了生态美韵,治水美景,让“清水绕城郭、绿树两岸生”的生态画卷照进现实。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新面貌:三北大地,一条条河流,逐渐变清,重现儿时美景;城乡面貌,告别脏乱差,变得有序、清洁、靓丽。200万慈溪人的共同家园,向着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的目标前行。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