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如何继续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起来听听全国两会上三省一市代表的“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以数字变革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数据,是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热词”。不久前,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正式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将承担数据中心集群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认为,示范区要抓住“数字化”这一关键变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去年,刘锐代表多次到示范区参加调研活动。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她与三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感触颇深。当前在示范区,海量的数据正跨越物理空间的边界,互联互通,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创造更多可能。
在公共服务领域,依托数字化手段,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跨区域下沉。青浦的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可远程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江、嘉善的相关医院会商对接,完成对患者的诊治。
在政务服务领域,青浦、吴江、嘉善通力合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地打通受理系统,统一用户体系,梳理事项清单,制订受理指南,基本形成了示范区民生事项“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新模式。
“‘不破行政隶属、突破行政壁垒’,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数字化改革,构建数字长三角,能有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刘锐代表说。
当前,浙江正建设“数字浙江”,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全方位各领域变革,并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上海大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而在江苏、安徽,数字化在当地政府建设、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有界限,数据无边界。刘锐代表认为,示范区可以在建设数字长三角的过程中做好引领示范,特别是在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一些高频应用领域,试点探索数字化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据跨区域统筹管理制度。
环境协同治理是刘锐代表一直关注的领域,她认为,示范区可在这一领域进一步破题,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化改革。一方面,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要推进环境质量实时在线数据监测和数据的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加强统一的数据监测与智慧化、生态绿色的信息平台建设,为分析决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加强实时在线治理,推动以“互联网+治理”为依托的数字化手段在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打造数字长三角,推动数字变革的基础和前提。算力,正逐渐成为一种核心生产力。刘锐代表认为,示范区要抓住“东数西算”等重大关键布局的机遇,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推进5G网络覆盖,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进一步归集数据,提升算力。
推动数据跨区域共享交换,关键在制度创新。在刘锐代表看来,目前,生态、规划、水利等条线部门的一些数据沉淀在各地的大数据部门,数据格式、标准并不相同,各地各部门需建立起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省域间公共数据共享共用的制度。
数据极具流动性,使用过程中数据非但不会被消耗,反而能产生更多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数据还能大幅提升其他要素的生产效率。刘锐代表认为,从自己参与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实践来看,数字变革将重塑生产、需求、供应、消费等各领域,并进一步推动组织运行方式变革,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
高水平规划建设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去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一年来,“一核两带”所组成的7000平方公里的“大虹桥”交出一份漂亮答卷:全域生产总值达2.58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区域近10%经济总量。
作为“一核”的151.4平方公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更是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数据显示,2021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税收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快于上海全市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客流达到3.1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9%。
“对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上海要进一步做强虹桥商务区能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认为,应通过提升“一核”的经济势能,带动“一核两带”的区域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
张兆安代表建议,虹桥商务区要继续聚焦“五型经济”发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以发展总部型经济为例,要以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更开放的营商环境、更精准的推介,努力吸引跨国企业、民营企业把“头脑”即总部或营销、贸易、融资等功能性机构放在商务区。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让更多‘智造力’变成‘生产力’。”张兆安代表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加内涵,强化产业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打造核心区产业的新高地。
那么,提高势能的新赛道在哪里?虹桥商务区已明确“四高五新”的产业定位。截至2021年底,商务区引进的6.35万多家企业中,“五新”——数字新经济、生命新科技、低碳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占比均超过70%。张兆安代表认为,要想让新赛道企业奋力奔跑,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供更多的优质政策制度供给和政府服务。
“从上海来看,面向长三角的虹桥商务区与面向海外的浦东,要勾勒出一东一西两大‘扇面’,助力上海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提出,虹桥商务区要进一步发挥高端平台作用,成为信息、资金、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集聚之地。
邵志清代表说,除用足用好进博会这个贸易平台外,虹桥商务区还要成为思想交流平台(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推动“四高五新”发展的产业平台,努力打造上海新的增长极。同时,结合虹桥商务区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要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上继续“拉长板”,做强做大商务区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商务区核心功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虹桥商务区在实现“大集聚”的同时还要实现“大辐射”。张兆安代表认为,虹桥商务区在把决策、管理、结算等“头脑”功能集聚于此的同时,也要把制造、研发、营销等“四肢”功能向“大虹桥”、长三角乃至全中国伸展。
有代表委员提出,虹桥商务区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还可以持续放大。邵志清代表认为,在用好南北纵向拓展带的同时,虹桥商务区目光还可以“朝西看”,也就是规划东西横向拓展带,从虹桥出发向西辐射至安徽。“作为中心节点城市,上海不仅要服务长三角地区、还要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谈及未来“大虹桥”建设,张兆安代表提出要“有序推进”,结合点上、面上和带上工作,各方齐头并进、共同发力。他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指引下,三省一市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产业合作、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长板和优势,更好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让整个区域都能享受协同发展红利。 (解放日报记者洪俊杰)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
全力打造 示范区幸福水网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江苏将以一体化为方向,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数字化为引擎,全域建设示范区幸福河湖,全力打造示范区幸福水网,为示范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一田三新”提供水利支撑。
2021年,江苏省水利部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示范区“两个率先”发展路径,真抓实干,深化创新,示范区系统治水工作取得新成效,生态水网建设取得新进展。
水网架构日臻完善。扎实推进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竺山圩退圩还湖、太浦河共保联治等3项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太浦河共保联治先行工程基本完成。投资7.6亿元的吴江国家级水系连通及综合整治试点县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打通断头浜33条,贯通堤顶道路91千米,连通湖泊生态岸带90千米,区域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乡客厅已经开工建设,吴江区元荡岸线即将全线连通。
水网生态持续向好。科学实施引江济太水源调配,保障河湖生态功能。强化太湖蓝藻打捞、湖泛防控,超额完成示范区内100条V类水体治理,累计完成136条黑臭水体销号,主要河湖水质稳定达标,3个国考断面、6个省考断面的水质均达到优Ⅲ,太湖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
水网联保不断深化。以河长制为纽带,全面提升联合治水的意愿、能力和水平。四省两部门签订长三角跨省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加强太浦河、淀山湖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联手建立“流域机构+省河长办”协作机制,示范区内跨区域河湖全面建立联合河长制,建立村级联合河长制工作站。示范区三地河湖共治持续发力,共护河湖良好环境,跨界协同走向常态。
河湖是江南水乡的靓丽名片。示范区内河浜密布、湖荡众多,既是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建设现代水网的天然优势。陈杰代表认为,要按照国家水网建设战略部署,高标准打造示范区现代水网。
实现强的安全性。开工建设吴淞江整治江苏段工程,推进太浦河共保联治,全面完成江南运河苏州段综合整治,把“三河”高标准打造成安全通道、生态廊道,筑牢“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工程体系,让示范区成为安全的“避风港”。
体现高的通畅性。加强水系连片治理,扩大水系连通范围和整合整治水平,断头浜能连尽通,闸站坝应开尽敞,河道网可活尽畅,形成“河网匹配、水流畅通”的水系连通格局,把“一网”打造成生态绿廊、人文湖群。
呈现优的生态性。加力修护重点湖泊,实施新一轮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环淀山湖区域水系综合整治,突出水域布局优化,突出河湖生态修复,突出滨水岸带怡人,构建“生物多样、特色鲜明”的生态体系,让示范区生态宜居、令人向往。
幸福河湖,是生态河湖的迭代升级,幸福水网,是遵循新发展理念、推进系统治水的时代要求。陈杰代表认为,示范区构建幸福水网,需要做到领先率先,突出高品高质。
对照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建设指标,在幸福河湖建设上,江苏力争提前实现“全覆盖”任务。在幸福水网建设上,全力打造全国的示范样板。深化上下游、左右岸河长制协调,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发挥“行政隶属依旧、行政边界淡化”的示范效应,提前实现2025年跨界协同共治机制全面建立的要求,全面形成示范区协同治水和谐局面。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建设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幸福水网,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引领区。(新华日报记者顾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
在推进一体化中 追赶跨越
“去年,我们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把握‘五共’原则,借势借力、锻长补短,实现‘四个提升’,有力推进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说。
产业协作提升能级。安徽全面落实长三角建筑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框架协议,加强长三角地区建筑产业分工协作,推荐6家建筑企业入沪开拓市场。推动成立“长三角区域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联盟”,加快建设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深入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标准一体化合作。全年建筑业总产值首破万亿元大关,培育认定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和41个产业基地。
城市联动提升品质。学习借鉴长三角城市更新有益经验,统筹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大力推进城市片区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十大重点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杭州、徐州、绍兴等城市推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城管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建设,进行固废法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研究,开展省际毗邻区执法协作。
生态共保提升质效。学习借鉴沪苏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做法经验,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开展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全面实施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年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4.5万吨。
服务对接提升标准。对标沪苏浙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类、社会类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80个、60个工作日以内,水气报装“一窗办理”。8项住房公积金高频服务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开展长三角职工劳动技能创新战略合作,联合举办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
贺懋燮代表表示,今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将进一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发展、建筑市场、营商环境、行业标准“四个一体化”,等高对接、扬长补短,拉高标杆、奋勇争先,在推进一体化中追赶跨越。
深化城市联动,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全面推动城市城区合作共建,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体检,在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上加强紧密衔接。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推动出台并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毗邻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互为应急备用,加强污染联防联治。开展城管执法协作,推动长三角城管综合执法制度标准“趋同化”、执法检查“协同化”、队伍建设“同一化”。
强化产业链接,推进建筑市场一体化。加强区域建筑业交流合作,深化建筑业“双招双引”,推动构建建筑业一体化市场体系,引导建筑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促进建筑业提质扩量增效。继续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指导筹备成立“长三角钢结构行业产业联盟”,加快长三角区域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
优化政务服务,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扎实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政务服务一体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实“一网一门一次”制度,拓展“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在更大范围内“一屏通办”“跨省通办”。有序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更多业务“一网通办”。
实化基础支撑,推进行业标准一体化。安徽将协同沪苏浙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标准合作,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标准体系。同时,要协同组建长三角工程建设标准专家人才数据库,创新共商标准协同模式,携手推进区域标准研编,以标准引领“品质革命”。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