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临海35家龙头企业联手助农奔富 “新工坊”,没有围墙的工厂

发布时间:2022-05-23 09:28:13 来源:浙江在线

5月17日早上7时许,临海市永丰镇凤凰桥村“新工坊”已传来阵阵机杼声。短短几分钟,村民胡雪飞便熟练地完成了一顶太阳伞布的制作。她说:“‘新工坊’开到家门口,经过培训,我现在一天能赚一百多元呢!”

户外休闲用品、彩灯、眼镜产业是临海市特色产业,常遭遇时段性“用工高峰”。今年以来,临海市农业农村、发改、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启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积极推动特色产业中工序简明、劳动密集的环节进农村,以市场化方式建立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等多形式“新工坊”,既破解企业阶段性用工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赢。

“前期,我们对全市各村劳动力分布、就业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绘制了一张点位分布图,以西部山区为重点片区,布局建设32个‘新工坊’。”临海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董立说,他们成立了一个企业联盟,首批入驻35家龙头企业,收集他们的需求订单,与镇、村“新工坊”进行签约合作。

“上市公司的订单直接派送到村里,我们不再从中介商贩中接活,收入提高了40%。”在河头镇殿前村“新工坊”,村民朱春凤对记者说。自3月底该村“新工坊”成立,承接了永强集团13万套休闲椅加工订单,产值约250万元。当天,永强集团的熟练工就讲授藤椅编织技术,帮助村民规范操作,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

一辆辆货车满载着藤编成品运出大山,一笔笔可观的收入正流入寻常百姓家。

为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村民大多将藤条等原材料运回家中抽空进行加工,“新工坊”如同没有围墙的工厂,让农闲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殿前村初步摸索出了一套“新工坊”规章制度,刨去10%的运营开支,目前营收的70%归属农户,20%归属村集体。“随着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集体拿出一部分收入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推动‘新工坊’运行规范化。”该村党总支书记朱善敏告诉记者,永强集团“承揽”了河头镇所有“新工坊”所需订单量,据初步估算,可实现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增加收入2.2万元以上。

“新工坊”也为企业巧做成本“减法”。永强集团研发部经理王茂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休闲用品行业淡旺季明显,用工相差近3000人,“新工坊”帮助企业降低了用人和场地成本。

为了鼓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临海市陆续出台惠企政策,还设立每年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新工坊”建设,并在工坊建设、设备购置、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设立22条奖补标准。在政策鼓励之下,临海市东塍镇众多彩灯企业不再走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老路,而是深入供应链,开发有特色的数字产品线,相继将烫灯作业、焊接、断线等环节派发至“新工坊”。

截至目前,临海市已挂牌成立10个“新工坊”,承接起35家联盟企业的26万件订单,帮助10个行政村农户实现了灵活就业。“新工坊”数字平台近日将上线运行,可实时展示企业的用工需求信息和低收入农户的用工供给信息,精准对接劳资双方需求,实现足不出户用工匹配,动动手机结算工资。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