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江苏上半年新增就业超三成来自数字经济领域 就业蓝海,向“数”而生

发布时间:2022-10-14 14:55:08 来源:中国江苏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月28日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与2015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识97个数字职业。

虽然这97个数字职业名称目前尚未公布,但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职业主要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数据安全等领域。此次专业技术人员大类新增职业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领域,特别是专门增设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这个小类下设13个数字技术职业。这些新增的职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数字经济成为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

近年来,江苏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截至去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也成为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江苏省人社厅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69.67万人中,近1/3来自数字经济及关联领域。

张广思是速度时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图像处理算法工程师,平时工作内容是对高精度相机、激光雷达、陀螺仪和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采集的高精度地图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优化,通过算法运行生成三维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地图比我们平时开车时使用的导航电子地图精度更高,主要用在自动驾驶系统上。”张广思表示,算法工程师技术门槛要求很高,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电子、通信、高等数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能熟练阅读海外专业书刊,会使用仿真工具MATLAB等,“就像机器人行业的CPU”。据速度时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金晶介绍,作为一家具有国家甲级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资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300多位研发人员中,有WebGIS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很多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一大批数字技能人才也应运而生。张溧是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主要工作是负责厂区无人车间的生产监控以及应急报警事故处理。“厂区工人遇到困难只要轻敲三下工作卡,我们中控室就可以实时接到求助指令,甚至围墙外树枝长到墙内影响了公司的红外感应仪使用,中控也会提醒。”作为国内MO源光电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个车间从生产准备、进料、产品下线包装已全部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张溧说,根据生产内容不同,数字车间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也会不同,南大光电生产的是化学产品,系统操作员大多是化学专业出身,除了会操控电脑,还要会及时处置各种应急报警,对员工的应急反应、安全意识、技术维修等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一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从上岗到独立操作,要跟着师傅至少学上一年。当然,这些可身兼多职的数字技术员收入也比一般的生产操作工高得多。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远超人才培养速度

去年11月,北京市人社局发布报告,公布了包括部分数字职业在内的30个新职业的薪酬水平,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薪酬中位数为48.7万元。这一职业人群中,薪资前25%的人平均年薪在50万元以上,而薪资后25%的从业者,其平均年薪也达22.7万元。年薪中位值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数字职业分别是信息安全测试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年薪中位值分别为32.4万、29.3万、28.0万元。

虽然这仅仅是北京地区部分数字职业的薪资情况,但由于数字职业对员工的要求更高,很多岗位都需要从业人员一专多能,加上数字化浪潮掀起的人才需求热潮,必将使得顶尖数字经济人才成为高薪一族。

高等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国内高校主动开设各种数字专业,强化数字人才培养。今年教育部新增的1961个高校本科专业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大多与数字经济相关。江苏省内高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江苏技工院校更是新建了6个数字类品牌特色专业群、8个数字类一体化教学名师工作室,36所技工院校新增数字技能类专业62个。

人才成长需要一个周期,从记者的调查来看,数字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远远超过了人才培养速度。

市场化的人才猎头最先捕捉到人才缺口信号。上海外服江苏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蔚树峰以公司长期服务的企业为例,一家美资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中心近三年的数字经济人才需求量从98人增加到了234人,一家IT企业的数字人才需求量从43人猛增到了116人,三年增加了两倍多。金色未来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徐文杰说,近年来传统制造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比如汽车行业,以前需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与设计、汽车工程等专业,随着新能源汽车迅速崛起,现在造车行业需要的是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视觉工程师、PS工程师等。”

从去年底开始,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部总经理温智惠在公司有了一个新身份——首席数字官。身份的变化源于工作职能的变化,随着盛虹股份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智化部的作用愈发凸显,任务也越来越重,“在企业内部快速整合相关应用,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数据价值,赋能管理决策,以及协助各工厂利用新IT技术构建智能工厂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模型仿真、信息安全等技术人员。公司进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更需要很多信息化专业工程师。”温智惠说,目前数智化部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师、开发工程师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等,且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高校类似专业毕业生很少,即便有一些相关专业,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需求之间还是有差距。

何金晶介绍,由于国内现有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公司对于数字经济人才的引进采取内部推荐、校招、社招等多渠道进行。例如算法工程师、WebGIS开发工程师的招聘,公司实施内部推荐奖励制度,每推荐一人,试用合格后会给推荐人一定奖励,即便这样,数字人才还是很难招。

中国信通院此前发布的《关于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其中不仅包括数字产业化创造的数字技术、数字研发岗位,也包括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数字技能人才。

立法护航构筑数字人才“强磁场”

今年5月,江苏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护航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人才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使江苏成为吸引、集聚数字人才的“强磁场”。

围绕专业技术人才,江苏加大了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力度,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鼓励各地建设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集孵化与创投于一体的数字经济孵化器,促进数字经济初创企业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建立紧缺急需数字经济人才引进“发榜应征”机制,每年遴选培养1000名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

围绕“数字工匠”,江苏聚焦30条优势产业链、10条卓越产业链,着眼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明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将数字技能类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计划每年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

职称评价是引领人才培养使用的“指挥棒”。据了解,江苏正着手建立全省统一的数字经济职称评价制度体系,在工程系列职称中增设数字经济工程专业,在原有电子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智能交通等专业基础上,首批增设集成电路、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6个新兴专业,并积极支持南京、苏州等产业发展势头好、人才集聚度高的地区先行先试。健全数字领域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支持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需要自主确定数字技能类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

聚焦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江苏人社部门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出台《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服务数字经济强省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16条具体举措,从培养、培训、评价、选拔、激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数字技能人才发展。围绕数字产业布局建立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快实施智能设备操作、5G网络安装和维护、AI和机器人操作、VR设备维护等项目的培训。将数字技能类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聚焦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推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组建人才集团,支持南京雨花台区等地筹建省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促进数字经济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一些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数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常州技师学院新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专业,学院还是国家级云计算技术的公共实训基地。为适应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学院主动将数字化内容贯穿于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镇江技师学院与全球数字建筑领军企业广联达科技公司合作共建BIM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动漫集团共建数字艺术学院,还与华为公司共建华为ICT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头部企业在专业规划建设、课程设置开发、教学团队打造、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

为进一步摸清数字人才家底,江苏人社部门还将会同工信部门加快绘制数字经济人才地图,协同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绘制紧缺人才图谱,编制发布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为实现分门别类精准引才、提升产业层次提供科学指引。同时,联动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开展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招才引智系列专场活动,大力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青年科技人才、数字创客、数字工匠。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