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以水为基,打造百鸟争鸣的“生态宝库”

发布时间:2022-10-26 09:42:0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王振才 报道)在宁波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有一片虫鸣鸟叫、生机盎然的生态沃土,这就是有着“人间仙境 鸟类天堂”美誉的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地处宁波前湾新区——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

纵观杭州湾湿地公园建设发展历程,从2005年获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IBRD)支持启动,再到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其以“治”、“护”、“教”的三字发展理念笃行致远,以“走出去、引进来”的大胆实践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近海与海岸湿地建设管理新通道。

一、“治”为根:精准治理筑牢生态之基

“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水是关键。”公园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水的品质决定了环境的品质,同时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丰富度和稳定性。”

天高云淡,一路泛舟行入湿地深处。游船近岸,几只白鹭从芦苇丛中掠出,振翅穿过篷顶,惊得两只凤头鸊鷉‘扑’地潜到水下,为静美之景平添几分惊喜与生机。“这些平时都可以看到,到了冬季会有一群群野鸭栖息,这里就是它们的家。”随行的工作人员说道。

据介绍,杭州湾湿地公园及附近区域目前共记录鸟类303种,是名副其实的“观鸟天堂”。这与园区长期以来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通过治水护绿打造良好的湿地生态有着密切联系。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有着地球所有生态系统中最强劲的生命力与生产力,以6%的占地覆盖率孕育着地球上超20%的物种,被称为“地球之肾”。“我们建园的初衷,是通过发挥湿地对水体的净化、处理作用,消减入海源污染。”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实施前,湿地外围入水口水质相对较差。通过人工湿地及湿生植物净化后,出入口水质指标明显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体现。”园区负责人说道,“这些年来,湿地的建设让周围河道的水质整体提升了两个等级。”这些经过湿地半个月净化的水,将在水质达标后缓慢排放入海或反哺回河道。据了解,目前湿地的水净化处理量达到4万吨/日。随着后续项目的逐步开放,“前湾之肾”将进一步肩负起民生福祉与生态建设的重任。

同时,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杭州湾湿地公园也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湿地治水新模式。例如针对泥沙沉积问题,结合季节、水质等综合因素,因时制宜确定清淤频率、按时按需针对性种植、补给湿生植物和水域鱼类,兼顾“效率”与“效益”;针对水源地污染问题,充分发挥生态湿地储水净水功能,形成“有机循环、互促共进”的机制体系。

二、“护”为本:系统施策织密保障之网

如果说湿地之“治”是从零到一的艰难跨越,那么“护”就是由一及百的默默坚持。

据悉,为了保护湿地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杭州湾湿地公园以科研为引领,以“双碳”为导向,开辟了多条守青护绿新赛道。

在日常运管方面,依托园区内亚林所、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定期开展公园生态监测、水质检测,并制定《杭州湾湿地生态管理计划(2020-2023)》,做到“高频监测、及时闭环”;在科研赋能方面,与全国各高校、研究院、科研团队合作,累计开展省级以上湿地科研项目40余个,国家级科研项目9个,不断强化湿地科研功能;在公益宣传方面,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节日、展览活动,成立“杭州湾湿地生态巡护队”,携手专业志愿者开展专题宣教,共同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每年累计开展公益宣传活动100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造性地将保险机制引入到湿地生态保护中来,落地了全国首例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园区负责人介绍道。今年4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银保机构和园区大胆尝试绿色创新的合作模式,为湿地提供碳汇损失风险保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实现湿地保险产品和绿色金融模式的双重创新,对国内扩大湿地水资源利用、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湿地保护与发展具有重大开拓性意义。

除了系统性“护绿”,园区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实现精准“护飞”。“我们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中,鸟类数量、种类最多,也最具保护价值。”负责人表示。

为此,园区制定了全面详细的保护方案。一是划定功能分区。园区内特别设置生态保育区,并对该区域的环境种类、水深范围、要素配比有较严格的要求,在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须的管理活动需求的同时,利于滩涂生物和湿地生物的自然发育和演替。二是对划定的生态保育区进行季节性开放。有林湿地鹭鸟繁殖地仅在一年中6月份开放,其他生态保育区块则常年关闭、禁止游客进入。三是加强科研监测与巡护工作。一方面依托园区内外高校、研究所等团队促进鸟类监测项目化合作,另一方面成立生态志愿者巡护队伍,与森林公安等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做好鸟类保护工作。

“我们始终在‘治’的基础上进行‘护’,在‘护’的同时也保持‘治’的强度。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生态湿地净水本身就是治水的具体举措;从大的层面来讲,我们整个生态湿地的投资、运维和保护,也正是以湿地为载体,让人们意识到共建共享良好水环境、构建和谐生态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园区负责人说。

通过全园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园的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目前记录的300余种鸟类中,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62种,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21种。园内定期栖息的水禽达2万只以上,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成为国际鸟类环境研究工作的新起点。

三、“教”为要:特色引领释放教育之能

“生态保护的本质还是要回归自然,教育就是那扇门。让自然融入教育,让教育在湿地自然发生,是我们湿地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负责人说,“我们在湿地自然教育实践探索中构建了‘1+2+3’特色体系。即明确1个目标,强化2支队伍,走进3类对象,进而增加自然教育影响力。”除此之外,园区还编制了昆虫观察手册、观鸟手册和植物观察手册等3类自然教育科普手册,并倾力打造包括候鸟博物馆、鱼类展示区、鸻鹬类高潮停歇地在内的6大自然教育场域,真正让自然教育“走得近、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邀请任鸟飞、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浙江野鸟会等专业机构进驻园区,共同开展观鸟、生态展等活动,为市民搭建起沟通自然的桥梁。”园区负责人介绍道,已逐步形成具有湿地特色的“自然笔记”“守护候鸟 我们在行动”等品牌,获得了全国自然教育总校的支持与肯定。

除此之外,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公园结合候鸟、芦花元素,打造出 “观鸟节”“芦花节”等特色品牌活动,让游客在饱览芦花盛景、目睹鸟群迁徙壮丽景观的同时,倡导人与鸟、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理念。

如今,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已逐步成为区域自然教育中心,每年参与自然宣教活动的人次超过5万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宁波市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与文化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生态效益日渐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沿着治水促绿护生态这一中轴线,不断促进湿地生态的保护和自然教育的推广,让人人都能共享生态之美、感受自然之美。”园区负责人说,“同时,我们计划与市、区有关部门以及技术团队加强沟通合作,搭建一套集实时监测、及时反馈、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智能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以科技赋能,将园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推向新高度。以更清澈的水源、更多元的生态、更深厚的文化,展示一座更具生机的“生态宝库”。”

责任编辑:周雪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