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张跃西:创建全域高层次文化节事活动体系 助推打造文化浙江“重要窗口”

发布时间:2022-11-30 13:16:56 来源:中国报道

习近平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未来5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江山、西湖、大运河、良渚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拥有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庆元廊桥)、中国剪纸 (乐清细纹刻纸)、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泰顺廊桥)、古琴艺术(浙派)、昆曲、三门祭冬、班春劝农、半山立夏习俗、九华立春祭等9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级11类非遗共256项。2020年3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并开展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同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等17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地区入选,覆盖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十大文化高地。

一、存在问题

(一)非遗保护,繁星似锦。但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区域整合协同联动机制,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目前,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总体上呈现的是以乡镇为单位,开展文化节事活动,“小驴难推大磨”。浙江省文化资源丰厚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文化礼堂、博物馆等场所公共服务产品尚不够丰富,缺乏深度体验产品和研学产品,闲置率比较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机制不健全和价值实现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文化体验产品系列化开发和文化节事活动集群化发展。

(三)非遗进校园存在“弱小散差”状态,尚未形成常态化与持续化机制。“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时空可能,迫切需要省政府部门协同发力,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积极创新探索优秀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常态化和持续化。

(四)研学旅行项目科普意味浓郁,但大多缺乏创新教育项目,特别是让参与的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研学基地还十分缺乏。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文化强省建设进程,迫切需要尽快得到破解。

二、有关建议

(一)健全区域整合协同联动机制,创建浙江全域化非遗节事活动体系,强化非遗传承保护与节事活动协同。以“活态非遗,联动共享”为个主题,以一个省级高端平台为核心,以11种非遗类型与浙江11个地市相匹配,设置分工协作的节事活动体系,形成“1+11”全域联动发展模式下,结合浙江文化特色,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和非遗活化的品牌建设,通过全省11地市的整体联动覆盖全年12个月份,迭代升级非遗活动内容、有效扩大活动规模,实现浙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双向促进良性循环。创新畅通文化经济循环利用的重要机制,打造引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会展平台,打造浙江文化“重要窗口”。

(二)花大力气抢占战略制高点,构筑世界级高端平台,创建系列化国家文化公园。在余杭大径山国家乡村公园成功经验基础上,敢为人先,依托丝绸和茶文化,积极创建杭州“世界茶都公园”和“世界丝绸文化之都”;依托丽水松阳7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村落,创建“国家传统村落公园”;依托金华陈望道、艾青和施光南等红色名人文化创建“国家艺术文化公园”等,原创性地打造文化新高地。进一步提炼文化强省和文旅融合的“浙江经验”,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将更好衔接人民群众与文化遗产关系,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注重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有效保护、活态化保护、创新性保护,并与乡村振兴和推进共同富裕紧密结合起来。

(三)彻底改变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弱小散差”状态,强化统筹规划,深化政校行企合作,构建创新教育协同机制。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具体包括教学要素一体化(注重兼职师资和非遗资源就地利用)、教学时间一体化(课堂课余假期的一体化设计)、教学空间一体化(强调深入现场教学)、教学过程一体化(强调教学做合一和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一体化(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统一)、教学系统一体化(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基地一体化)等。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和体验产品开发。推进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常态化和持续化。

(四)深度发掘非遗资源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游憩价值,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全面贯彻弘扬创新精神、实施创新项目、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争取创新成果“五创一体”,积极创建发明研学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发非遗研学课程与教材,并利用当地“土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因地制宜配备与项目相适宜的研学导师队伍。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作者:张跃西,教授,博士,硕导,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生态文明、康养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