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镇海“非凡十年”:致身创共富 应物以治水

发布时间:2022-12-16 09:41:2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王振才 报道)【前言】2013年,浙江省委首次提出了“五水共治”的战略政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口号入耳入心;2017年,《浙江省河长制规定》在万众瞩目中出台,“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河长体系正式形成;2022年,“五水共治”步履不停,河湖长制整装再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抓数字化改革契机,开创系统治水新模式,砥砺奋进新征程。一座座城市,一条条河流,见证着“十年征程风雨飘摇,十年变迁人水共美”的动人故事。以水为媒述今朝,今朝看镇海。

镇海古称浃口,别名蛟川,位于东海之滨、甬江口两岸,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自明代起便是海防和通商的重要隘口,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这里倚江临海,自然禀赋优越,得天独厚的水环境造就了“浙江省最大重化工区”;这里风光旖旎,水系繁多,蜿蜒的中大河如银白色的蛟龙,在镇海口汇入滔滔东海。

镇海之“海”,蛟川之“川”,无不向世人展示着这座滨海古城与水结缘、因水而生。千百年前为防水患之灾,江东子弟筑塘、造碶、掘河、修渠,谱写了一段段人定胜天的千古佳话;而今为谋人水共美,镇海人民凝心聚力向水而为,开启了五水共治、水美兴乡的恢弘新篇。

十年磨剑奏响治水兴乡的“时代强音”

镇海实施“五水共治”的十年,是励精图治、艰苦卓绝的十年,是奋发有为、不断突破的十年。

十年间,以人为本、立足大局,治水初心历久弥坚。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战略部署,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综合施策”为原则,全面推进区域水质改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水环境治理实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

十年间,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治水理念与时俱进。从“一行一业”的条块治理到“一河一湖”的精细化治理,从“单兵作战”的政府治理到“人人参与”的全民治理,从“一步一脚印”的传统治理到“一图一平台”的数字化治理,在科技赋能与理念革新的推动下,治水效能不断提高。

十年间,对标一流、志存高远,治水目标不断向前。2016年,以创建“清三河达标区”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阵地,全力打好治水攻坚战;2018年,以“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治水工作,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管理;2022年,以贯彻落实“甬有碧水”行动方案为中心,不断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持续推进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擘画“水美镇海”宏伟蓝图。

十年间,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治水成效斐然卓绝。自2017年起,陆续通过省、市“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重要水体氨氮、总磷浓度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持续下降,发展趋势持续向好;2020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并入选浙江省生态水环境示范试点名单;2019年,市控及以上断面浓度均值功能区达标率为100%,Ⅲ类及以上优良率不断攀高,2022年达83.3%,并成功创建省、市级“美丽河湖”4条,“美丽水乡”2个,“水美村庄”7座。

作为民生大事,纵使成就万般夺目,若只落于一串串缥缈的数字,不免冰冷。治水之绩,应附着于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条条流动的溪。

美丽河湖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碧波万顷映彩霞,湖光山色入画图。九龙湖的美淡雅隽永,无关时季,不倚风月——一汪清澈的水,一丛挺拔的松,一抹绚烂的霞,便汇成了一首绵长柔和的诗。

近年来,围绕“五水共治”总体要求,九龙湖镇以秦山村为试点,重点实施“山水之涧”秦山村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九龙湖“一区三镇”建设,以点成线带面实现九龙湖片区“颜值”“气质”双提升,并在不断探索中开辟了一条“美丽河湖+农旅融合”的绿色共富路。

据介绍,秦山村虽然拥有天然的环境资源,但几年前,由于道路闭塞,水岸两旁都是荒地,整体环境杂乱,发展无处着手,成为困扰当地村干部的“心头事”。2021年,镇海区结合“美丽河湖”创建和精品线路打造,对九龙湖片区的河道、湖泊、山塘等水域环境开展整治改造。借此机会,所在镇村多次考察调研后,决定一并将河道扩宽,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并对荒地进行改造,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不仅提升行洪能力,也能有效改善周边环境。

“我们在建设时充分保留了河道原生态,利用原地貌打造山水融合的景观,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对生态绿地需求日益增长的需求,‘快发展、慢生活’的乡村生活就逐渐显现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改造完的湿地公园,总建设面积约22390平方米,草坪面积大,又处山水之间,成为“烟雨江南风情线”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清水秀好风光,如何把美丽风景转变为美丽经济,实现乡村生态共富?秦山村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水旅经济。

依靠着湿地、草坪和山水资源,秦山村湿地公园摇身一变,被打造成了时下最热门的露营基地,据统计,今年3月营地开放以来,已吸引周边区县市游客近6万人次。

为提高村民收入,打开生态民富新通道,村委会积极鼓励当地村民开办农家乐以及售卖本地特色农产品,并通过退休再就业的方式,鼓励当地村民一同参与水资源环境治理、乡村文旅项目维护。“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可以到基地上班,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办餐饮办民宿,大大增加经济收入。”秦山村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村已开办10家以上以农家乐、民宿为主的特色产业,提供100余个床位、200余个餐位,满足前来游玩市民对住宿、饮食的需求。

如今,在湿地公园“水旅经济”的基础上,杨梅园、紫薇园、郁金香园、临湖书吧等一批文旅景观应运而生,串联起一条山水之涧秦山线。同时,以“醉美”艺术风景带为核心,联动九龙湖、凤凰湖两片环湖彩屏,形成“一带两屏七珠”特色布局,并孵化出一批集山水风光、艺术体验、亲子娱乐、康养度假、乡村文化为一体的高品质文旅项目,深入作好“美丽河湖+文旅融合”的大文章,真正实现“共治、共建、共享、共富”的大愿景。

“宣治教”一体创建立体治水的“示范基地”

秋冬季的宁波植物园,水清木秀、翠色盈盈,虽无“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大气磅礴,却不减“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盎然生机。

作为镇海“五水共治”示范基地,宁波植物园既是“甬有碧水”的践行者和“五水共治”的宣传者,也是美丽河湖的建设者和水美镇海的奋斗者,使命卓绝、成果斐然。尤其园内的“水上森林”景区,经过长期治理、建设和维护,已成为极具代表的特色点位,吸引诸多游客慕名而来。

据悉,该项目于2015年1月开工建设,旨在打造“林在水中,水中有林”的别样美景。通过栽种柳属类、杉类、栎属类及乌桕、枫杨、红千层等130余种水湿生木本植物,建成国内植物园收集水湿生木本植物种类最丰富园区。目前,该区域共有乔木2000余株,入水植物包括水松、水紫树、池杉等20多种。隔岸远望,高大挺拔的枫杨将茂密的根系盘踞于水岸之间,如发丝,如游龙,纵横交错中形成一座生态小岛,引来鱼螺成群。

泛舟湖上,清风拂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湖底草色葱葱,犹如置身桃源仙境。据介绍,随着今年菱漕河水体修复项目顺利完成,该河域46000平方米水体水质普遍从四五类提升到了二三类,水清岸绿带来的河湖之美成为园区最亮丽的色彩。此外,在“水上森林”成功创建的基础上,园区还倾力打造了2.27公顷水域面积的"水下森林",水清能见度达2米左右,透如明镜。水上水下,相辅相成,形成了“以水为媒、绿意葱茏”的绝美景观。

“建设水美镇海,要以宁波植物园为标杆,以菱漕河治理为样板,不断辐射周边河域,让‘五水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治水惠民的福祉人人共享。”镇海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今年6月,宁波植物园举办了宁波市第十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并开展了“全民健身·秀水大联动”主题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千余人,反响良好。在加强与群众互动的同时,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甬小环”宁波市生态环境IP形象,推出了宁波“美丽地图”及10条“大美宁波”探访线路,加强宣传治水文化。此外,设置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览和“环保杠铃”、“一路前行”等互动游戏项目,通过生态观游向市民开展环保科普,实现“宣治教”一体化。“此次活动旨在引领全民进一步了解‘五水共治’,形成人人知晓的治水氛围;通过实践活动让全民深入参与‘五水共治’,形成人人参与治理,共同享受治水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漫步在镇海的大街小巷、乡间田头,随处可见清澈的河和灵动的溪,它们在生生不息中孕育着沿岸的花草、造福着千家万户。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有着精彩纷呈的故事,在流淌与变迁中,汇聚成了镇海治水的非凡十年,感谢每一条河流,感谢每一位为镇海水环境提升作出贡献的人。

十年征程波澜壮阔,治水初心历久弥坚。从九龙湖的碧波荡漾,到甬江口的万马奔腾;从秦山村的藏富山水,到植物园的借力于民。治水之路迢迢千里,唯具“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智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才能与时俱进踏上治水富民、治水兴乡的新征程。相信下一个十年,镇海将以更蓝的天、更青的山、更绿的水,成为闪耀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责任编辑:周雪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