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张跃西:优化“年文化”和“龙文化”国际传播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3-01-06 10:34:25 来源:中国报道

现行的英文翻译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春节,比较常见的英文翻译是Spring festival,这种翻译按字面意思会理解为“春天的节日”,因此,国际上用得比较多的是Chinese New Year或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过年”一词没有相对应的英文翻译,而是与“春节”混为了一谈,不能体现中国人“年文化”的本质内涵。

“年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春节,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言意象,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口头上称为“过年”。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了腊八就是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会驱赶年兽的老人,告诉人们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贴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爆竹声声辞旧岁”,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年兽”。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这才逐渐地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了诸多“过年”的习俗。而正月初一过春节则是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始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语境下和传统认知里,“节”是节气和休息日,多为历法意义而立,蕴含了休憩和展望未来的意味。事实上,“过年”与“春节”是两个概念。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过年是从旧年到新年的跨度,也就是除夕到春节的跨度;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是农历正月初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俗文化,集中体现所属民族的文化身份,彰显其独特性。民俗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对外传播文化中保持中国民俗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迫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翻译就是语言间的转换,不能忽略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问题。必须将中国特有的书写方式与西方语言结构相结合,必须保留中国文化丰富独特的民族色彩与民族情感,同时也要让西方人通过他们熟悉的事物体会到中国文化背后深刻的含义,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传播的目标。为此,应重视翻译词汇的选用与处理,以此保证有效传播的效果。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华民族要想继承好发扬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通过有效传播赢得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尊敬。尽快扫除语言翻译上的障碍,进而让中国民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为此,我们建议:

(一)年,在中国文化中是指“吃人的怪兽”,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dragon”相对应,因此应把“过年”翻译为“Driving away the dragon”,才能与“爆竹声声辞旧岁”相呼应,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中国“年文化”本质内涵。

(二)许多人将“龙文化”直译为Dragon culture,不仅词不达意,更为严重的是很容易引起西方人对中国“龙的传人”的反感与厌恶,有损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必须彻底摒弃并尽快加以纠正。“龙”在中国文化中不是怪兽,而是龙凤呈祥,祥瑞吉祥的化身,能够化解世间的一切灾难。应将“龙文化”采用音译法翻译为Loong culture更为合适。(作者:张跃西 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懿祯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