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徐新磊报道)“快点,新病人来了!呼吸机、气管镜准备好了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老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时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20%,呼吸球囊通气改善不显著。”
伴随主治医师陈俊和护士长黄英芝的呼喊声,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所有医护飞速集中到病床旁。
患者情况十分凶险,狭窄的病房瞬间挤进了十几个人,搬运病人、生命体征监测、调整呼吸机参数、床边B超、胃肠道减压、工作交接、讨论病情……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熟练的动作,所有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回患者的生命。影像诊断中心工作人员推着床边DR匆匆赶到,重症监护室医生5分钟完成深静脉穿刺,紧缺的急救药物在各科室的统筹下迅速到位,在大家的不懈救治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最终达到了90%。
该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阿公,于1月6日因肺感染、新冠核酸阳性收治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当天11时出现呼吸衰竭,陈俊医生接到会诊申请后立刻前往,考虑病情危急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治疗。
“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尽百分百的努力。”一场抢救后,肠胃一向不太好的黄英芝饿得有些胃疼,却捂着肚子又到下一张病床继续照护患者。“我们能在12点半吃上午饭都算早的。”
自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这样“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场景每天在重症监护室循环出现。据重症监护室主任朱海勇介绍,科室核定床位28张,为了收治更多的危重症患者,在疫情最高峰扩容至36张,现在科室仍有31名患者。
“患者年龄跨度很大,从39岁到102岁,其中9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占三分之一。危重症患者我们都竭力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20床白细胞危急值!”“19床血氧危急值!”“2床低血糖了!”
护士孙丹莹在护士站时刻监测着30多个病人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值后及时汇报医生和管床护士处理,走廊上弥漫着医护人员不停来回奔跑的身影。
一般来说,对于应用机械通气的新冠重症患者,推荐每日俯卧位12小时以上。对于清醒患者,鼓励每日俯卧4—6小时。这无疑就加重了医护团队的工作负担。
“没有疫情时,我们通常给予患者右侧卧位,床头抬高30度,两个小时后换成左侧卧位,防止压疮的发生。”黄英芝说,有些神志清楚的患者会要求经常翻身,护士们都会尽力去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一个符合指征的患者摆标准的俯卧位,至少需要五个人合作完成。”
一个普通管床护士要负责3个患者,黄英芝作为护士长要统筹管理每一位患者,这不仅对技术有要求,更需要有“好体力”。
不管是翻身还是整理仪器,都要90度弯腰用力,日积月累,腰肌劳损成了护士们的通病。而且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最薄弱的地方,科室人员相继“中招”后,腰痛得几乎直不起来,即使这样他们也依旧轻伤不下火线,24小时轮班守候。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我们将继续举全院之力做最充分的准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医疗资源,发扬市一人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保健康、防重症,为临海人民筑牢一道坚实有力的生命防线。”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党委书记罗子华说道。
责任编辑:张卫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