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主题十分鲜明,主角是合肥和淮南,主题是“同城化”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
在安徽全省大踏步开新局的大背景下,会议别有新意,亦别有深意。
何为“同城化”发展?对合肥和淮南乃至于安徽来说,“同城化”发展的“双城记”有何引人注目的内涵?
远亲不如近邻。从距离看,合淮地域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推动同城化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
此前,“合淮同城化”提出,获得相关方面的肯定呼应和支持。
提出“同城化”,并非一日之计,其有着充分的“考量”。
从内在逻辑看,发展是“国之大者”“皖之大计”“民之关切”。推进“同城化”发展,旨在合力推动工作机制、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服务一体化,努力把合肥的优势与淮南的特色结合到最优、发挥到最好,奋力推动合淮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从发展实践看,近年来,合肥和淮南共同编制了一批重大规划,共同建设了寿蜀现代产业园、合淮合作区,共同推进了一批民生实事,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构建。
近距离观察,“同城化”又并非“同一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如何汇聚新的思维迭代和发展升级?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探索。
譬如,在优势互补方面,合肥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形成一大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有示范意义的“合肥经验”。
淮南如何乘着合肥高速发展、合淮“同城化”加速推进的东风,促进产业转型更大突破,各项工作迈出更大步伐,营商环境得到更大改善,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当下,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嘹亮吹响,如何激励奋斗之志、激荡创造之力,创新手法步法打法战法,绽放更多新的精彩?
跳出发展看发展,“同城化”的落脚点,归根结底应牢牢把握“合”字,抓住差异化的特点,务求合作共赢、打造合作示范。
譬如,全力打造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区域合作样板,共筑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加强创新要素共享、产业分工协作、招商合作联动,打造更强集群竞争优势。
又如,共建示范引领的园区平台,合力推动新桥国际产业园提质升级、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发展壮大、更多园区合作共建,激发更大区域发展动能;共享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农产品供给体系、文旅融合体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再如,共塑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健全更好组织保障体系,努力把合肥的优势与淮南的特色结合到最优、发挥到最好,等等。
有人说,内驱力是澎湃的引擎。
“同城化”的核心,绕不开“一体化”和“高质量”,须以更大力度激发干事热情,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以奋进姿态、沸腾状态,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全面推动科技共创、产业共兴、生态共保、民生共享、人才共育等,努力把市际“毗邻区”打造成合作“示范区”。
透过现象看本质,合淮“同城化”发展的背后,是“合肥经济圈”的喷薄发力,从更高的维度串珠成链、攥指成拳,印刻“合肥因素”的鲜明烙印。
纵观全国,似乎每个大点的城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圈规划,如: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作为国家规划布局的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推动出台《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全力推动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积极支持合肥、淮南申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一份份清单……“致广大而尽精微”,给出了清晰可见的“行动指南”。
展望未来,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