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华南理工大学浙江招生受追棒

发布时间:2023-04-04 15:51:5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伟民 报道)全英教学环境、战略科学家及院士领衔的师资、AI赋能的智慧课室,传统教学方式因你改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设的新工科专业、先进的创新工场、132个国际交流项目可参加,让你一步步走上学术高地;“现代书院制”的一站式社区,更是把宿舍、健身房、自助厨房、艺术空间等生活配套放在你的身边……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走进杭州二中、学军中学、金华一中、艾青中学等浙江多所中学,开展招生政策宣讲,“优质生源基地”授牌。李正副校长和教授们分别介绍了相关学院及专业,同时给孩子们带来了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的讲座,深受师生追棒。

华南理工大学李正副校长为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优质生源基地”授牌

三次报考机会+超高专业含金量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为浙江考生带来了报考政策的“大礼包。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面向浙江学子,强基计划在提前批之前采取“8515”综合成绩招生录取方式,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占85%)、学校考核成绩(占15%)进行综合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在提前批采取“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择优录取。这种两种录取方式为拥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其次,华南理工大学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招生专业包括数学类、化学类、生物技术3个基础学科。采用“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专业有着超高含金量,包括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共8个新工科专业,均为当前最热门、最前沿的交叉学科专业。

第三,强基计划录取在提前批之前,“631”综合评价录取批次为提前批,因此相当于多了两次入读“双一流”高校的机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广赞誉可

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以“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为世人所熟知,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在高教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赞誉。高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和高就业满意度,历来是学校的“金字招牌”。

以学校2022届毕业生为例,根据统计,其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大型企业为本硕毕业“稳压器”、高等教育单位为博士毕业主阵地;近七成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与升学率逐年递增,在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中,赴QS世界排名前50名高校深造的占53.88%,前100名的占75.57%;用人单位对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素养满意度均值位居高位。

华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及成果转化实力雄厚。截至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科学两个学科排名世界第一。学校拥有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6个部省级科研平台,2009-2020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在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在穗主要高校总体支撑指数等排行榜中多次位居榜首……

浙江省对华南理工学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近三年,前往浙江升造、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长,共近1000人,阿里巴巴集团、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华为企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都是华工学子的热门就业单位。华工在浙的优秀学子分布在学术、企业等各个领域。浙江菜根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勇锋、杭州可承通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新鹏、浙江建筑设计院朱凯高级工程师等都是在浙优秀校友代表。

强强联手,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与浙江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校际合作,十三五以来,合作经费6700余万元,在机械、材料、轻工等领域都有突出的合作成效。

广州国际校区引领“在地国际化”办学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631”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的专业,全部设置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广州国际校区。这一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是全国唯一教育部参与签约共建的校区,是全国唯一全是新工科学院的校区,也是国内首个中西合璧的街区式国际化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采用“在地国际化”的办学新范式,获批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德国科学院院士约根·卡罗曾表示,“这种科学而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使得校区更能实现学科方向的精准布局、高端人才的集聚、科研条件的完备。”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发展,广州国际校区的办学成效日益显著。

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日臻完善。规划10个新工科学院,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围绕高端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创设“学院+高端研究院+研发中心+行业联盟”的学术组织模式及产学研融合方式,搭建一流的前沿交叉科研平台。

高水平人才磁石效应不断凸显。推行教研岗位教师“预聘-长聘”制度,引进全球一流人才,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新聘师资100%具有海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教育研究经历,其中超90%直接从海外引进,超60%为高层次人才。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优势更加突出。构建“通识+专业+双创+跨文化”四大课程群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四个三”人才培养特色,即通过“三制”(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化”(个性化、交叉化、国际化)、“三跨”(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化),全面提升师资、课程、课堂、平台、项目等诸要素的质量与水平,着力培养一大批“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理工科领军人才和产业领袖。

本科生学科竞赛及创新能力表现突出。2022年国际校区本科生参与“国家-省-市-校-院”五级创新创业项目数共41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3人次,其中国际级竞赛获奖67人次,国家级竞赛获奖56人次。

现代书院制育人特色日渐彰显。实施“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构建多元评价的育人系统,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创新中心(全国仅19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试点单位(全国仅10家高校),2019年、2021年分别成立峻德书院、铭诚书院,积极营造“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环境。

全球开放办学力度不断增强。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覆盖近 70 所国际合作高校,

听听浙江籍学长学姐家长怎么说

近年来,大批浙江籍学子通过“631”综合评价录取方式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感受。

铭诚书院、前沿软物质学院李宇知同学:

广州国际校区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在这生活的两年间,我与热心敬业的导师交流,与优秀的同学共同完成小组作业,与亲近的朋友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里,你可以极大地开阔你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多项实用的技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

铭诚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启灵同学:

国际校区多元、包容的氛围为我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思想。两年里我不断探索,在各领域里勇敢试错,找寻心之所向。

铭诚书院、微电子学院何思成同学:

在“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时刻自省,挖掘自己各个方面的潜力。这两年来,得幸于国际校区优质的场地器械资源和学术能力过硬、亲和力强的老师,我在科研竞赛、公共交流、体育健身等方面均有丰富收获,为今后的全方位综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铭诚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朱毅同学:

在广州国际校区,我能接受学业导师的全方位指导,大一开始就能跟随学院教授们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等全过程,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结合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社会需求的全方位视野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科学技术人才。

铭诚书院、未来技术学院沈鑫杰同学:

广州国际校区在引进优秀师资的同时,鼓励交叉学科的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这里的环境有着激励创新和交流的氛围,持续从政策、设备、机会层面鼓励一个学生充分学习专业技能和通用常识,并且源源不断地提高实践这些技能的“靶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毕业于金华艾青中学的现华工研一学生家长蔡女士:

华南理工大学很强、很亲、很暖。学校集聚国际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开放、务实、创新的教学环境,一切以学生为“C”位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把孩子交给华工舒心、开心、放心。选择华工,就是选择孩子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马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