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薛宝 报道)有人说“黄浦江上来往的航船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启航。”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航运航船到底有何种关联?航运行业又是如何在新中国不断发展的?未来航运发展是如何规划的?作为涉海类高校,对于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着怎样的使命与担当?
为了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探讨航运发展的“时代之问”,5月12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校党委书记宋宝儒一行赴上海北外滩寻访上海红色航运地标,商船学院学生代表一同参加了此次寻访活动。
本次寻访路线以留法勤工俭学出发地(汇山码头遗址)为出发点,串联数字北外滩展示馆、上海航务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旧址、世界会客厅等航运地标。
第一站,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茜和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扬为大家做了讲解。谢茜以“勤工俭学”一词的由来介绍了萌芽于1912年的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从黄浦江畔踏上了赴法之路,并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自1958年开始,以汇山码头为代表的北外滩港航产业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围绕“自力更生,锦绣河山”八大名船,以及上港三区杂货码头、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上海航运交易所,再到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北外滩改造等内容,陈杨为大家讲述了“航运里的新中国”。
在汇山码头遗址谢茜老师为大家讲解
轮机专业同学李奥林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解后,感慨地说:“当年,一批批满怀救国理想的有志青年从上海远渡重洋,远赴他乡寻求马列主义,点燃强国梦想的希望曙光。今天,我们作为海大学子,更要把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作为自己肩负的使命,为建设航运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在汇山码头遗址陈扬老师为大家讲解
在上海航务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旧址,修缮后的主楼恢复了建筑历史风貌和装饰特色。据上海北外滩集团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在1934年至1944年间曾是以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1946年10月,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前身)租借原雷士德工学院为校舍。1950年9月,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9年上海海运学院成立,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
在上海航务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旧址师生合影
航海技术专业同学徐敏航在听完介绍后表示:“上海海事大学走过百余春秋,几经中断复校之变、迁徙辗转之艰,仍勇立潮头,坚承兴航育人、建设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的重任。海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前人的筚路蓝缕、开拓进取。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一踏入数字北外滩展示馆内,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北外滩的城市规划发展脉络,以“会见·连接”为主题,展示北外滩辉煌历程和现代形象。“上海海事大学作为涉海类院校,在2021及2022连续两年间承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通过参观对于北外滩航运未来规划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对航运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同学刘相龙表示。
在数字北外滩展示馆参观
最后一站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表示,世界会客厅体现的是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上海海事大学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国际海事事务。作为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和上海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两个国际组织的依托单位,积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世界海事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中国海运业绿色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寻访上海红色航运地标活动立足上海海事大学学校特色,通过实地探寻上海红色航运地标的“前世今生”,用脚步丈量上海航运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促进红色航运文化和新时代航运精神的传承,助力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图片来源上海海事大学)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