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全面实施中小学全天候制教育 协同破解困扰家庭社会多重难题

发布时间:2023-08-09 16:57:4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义务教育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改)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先行。贯彻教育先行,增加基础教育投入,是十四五“新基建”重要内容。务实创新基础教育制度是提升深化改革社会效能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基础教育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危及民族伟大复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重点中小学仍然十分竞争激烈。孩子和家长普遍浮躁与焦虑,出国留学成为时尚。教育与房地产业捆绑的学区房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诟病。课外学科辅导问题,因为实施“双减”政策而有所缓解,但因高考制度和社会竞争机制基本导向的教育整体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致使“地下培训辅导”一定程度上仍然屡禁不止。

二是现行的全日制基础教育功能单一化,家庭不堪重负,“不敢生、不想生”日益严重。中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在职父母无法每天按时接送;辅导家庭作业成为孩子家长最头疼的事情,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释放。中西部不少省份学校,不为学生提供提供午餐,家长“陪读成风”。家庭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孩子上学读书成为家庭的重大负担,适合生育的青年人“不敢生、不想生”越来越多,致使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加快了我国老龄化进程。据华经情报网报道,2021年末全国人口有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增量为自2015年来的最低值。2020年较2019年的增量为204万人,不到2019年人口增量的50%,而2021年的人口增量不到上一年增量的25%,人口增长持续放缓。

三是现行基础教育的强化习题训练,容易造成“脑损伤”问题。6到12岁,是人脑缘系统发育额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个期间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脑缘系统发育不充分,就会导致一个人成年后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运动能力差、血压血糖高等问题。我国中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的过量作业、低分淘汰、差生等侮辱性词汇,对脑缘系统的发育生长造成了严重干扰。据网易新闻报道,运用核磁共振脑部扫描技术分析,中国极具特色的基础教育对孩子的大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变,特别是主管情绪、血压、血糖的脑缘系统有较大的改变。这很可能是中国人普遍情绪急躁、焦虑,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发的原因。

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与综合国力不相适应。据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报道,2021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3.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但仍未达到GDP4%的要求。相对于美丽乡村和交通设施等项目的硬件投入,基础教育经费增长亟待加强。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虽已经实施多年,但我国家庭基础教育实际支出“不减反增”。我们研究认为,破解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将目前中小学全日制教育转变为“全天候制教育”(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免费教育、统一食宿、统一服装、文体活动及研学旅行等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标配”。这方面,德日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经验很值得借鉴。事实上,全国已经有很多高中和部分初中实现了(寄宿)住校制度。浙江中小学普遍实施学校午餐制度。可见实施全天候制教育是有基础和符合国情的。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全方位培养人才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辅导作业是教师的天职,不应该成为孩子父母的负担。

贯彻《家庭教育法》,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周末父母带孩子亲情生活、家务劳动、休闲旅游、走进自然和了解社会。父母必须肩负起教育的责任,“父爱如山、母爱似海”,这是不可替代的;祖父母带孙子,问题多多。退休老人因为照看孙辈不堪重负和不敢消费,直接影响晚年幸福生活质量。“隔代溺爱”不仅影响家庭和谐,更危害了孩子的未来。

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在全面小康社会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负担沉重等重大问题亟待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实施我国中小学全天候制教育,刻不容缓。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全天候教育制度,着力强化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功能,落实“双减”推动教育和社会协同转型。全方位强化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体育健康能力、团结协作和谐相处能力,积极拓展研学履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周一至周五全天候制教育,周末家庭亲情团聚,由父母带孩子,提升家庭凝聚力。由学校全面负责学生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衣食住行,知行合一和团队活动等。这样,可以全面释放家长工作日的创新能量,也.让祖父母从繁重带孩子的家务中彻底解放出来。能够迅速有效破解人口快速衰减问题及由此所引发的中小学教师过剩问题。提升退休老人幸福指数和年轻父母工作效率,让孩子充分成长,让教师充分就业,让祖父母自在消费,让适龄生育夫妇的敢生想生,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这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教育经费,将中小学全天候制教育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新基建”。《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按照上述法规要求强化多元化功能建设。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教育经费保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确保落实政府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主要内容包括优化三次分配方案,积极倡导新型慈善,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经费捐赠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拓展移民税、遗产税和资产税等新税种。

(三)尊重男女的生理发育节律差异性,实施小学“女6男8”差异化入学制度。在家庭和教师群体普及男女生发展差异的常识,遵循孩子的生理发育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成长计划”。允许女生提前两年入学(女生6周岁入学、男生8周岁入学)并允许“跳级”升学。降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生理发育差异性而导致的成绩和活力方面对男生造成的心理压抑。(张跃西 民进浙江省文化旅游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所长  赵金明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黄埔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