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朱坤 报道 通讯员 陈飒)“一水连江南,林菁野气香。烟火村声远,天末稻云黄。”古时运河的建设是为了连接沿河各地的运输以及交通,致使产业兴旺产业,出行便利,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镇海作为“郡之咽喉”“两浙门户”,一直扮演着古代丝路东方出海口的重要角色,这里既是“海洋之城”,也是“运河之城”,两条水路促生城市开放、复杂、动态系统的形成,繁忙的运输与南北物资的融汇创造了镇海。
如今,这条大运河早已不再用于船运,两岸生活美好,但产业待兴,曾经繁忙的商贸水路被逐渐遗忘。为重振昔日运河风情,激活千年以来的海丝海港文化主动脉,重现百年商帮文化。镇海以“出海风情,运河寻迹”为主题,以“枕河人家、水养兴业、滨河绿道、运河风情、河创水岸”为特色,沿线打造十二景,将沿山大河两岸的田园产业、村庄、城镇中心区、水利文化等融于一线,展示了一条总长16.7公里,集江河文脉、归园田居、江南水乡为一体的宁波唯一水上精品线——“大运河出海”风情线。
大运河出海风情线十二景
规划引领坚持水系治理打造高品质运河生态
今年以来,镇海编制《镇海区幸福河湖规划》,深入推进《镇海区平原河道清淤轮疏长效机制工作方案》,旨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导,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重点建设区块整体水环境质量。
“为做好运河片区全域治理,我们构筑了‘横-纵-面’网状管理体系,横向联合环保局、治水办等部门协同治理、纵向形成区-镇街-村社三级管护模式、面上‘黄背包’、青少年志愿团队协同并进。”镇海区水利科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更新迭代-落实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水系治理不断深入。”
打造健康和谐长效的镇村水生态环境网,建立创新河湖管护机制,镇海通过水面8小时动态保洁、河道阻水物定时清除、加强执法监管整治力度等举措,全面清退不达标的排污口,同时加深再生水利用转化,再生水利用率达91%,时刻保证河道水质清澈见底。
大运河沿线美景
创新升级农旅产业融合打造共同富裕幸福线
位于九龙湖镇田杨陈村的“稻海粮仓”,以美丽河湖片区创建和大运河出海风情线等精特亮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成了田园综合体示范点。
“去年农业部门教我们搞‘稻虾共生’,本来我们只种稻,现在稻田里既能种稻还能养虾,还能做垂钓、烧烤、亲子农耕体验,收入那是肯定翻倍了。”聊起自家产业,种水稻起家的农户俞利君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样的农户不止一家,为谋划好大运河幸福河湖布局,镇海农业部门联合九龙湖镇、澥浦镇,从农业入手,大力推动当地“立体种养+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提升农业品质和农田附加值,构建跨镇街、串村景、融农旅的共富联盟体制机制。
“我们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兴旺乐游线,着重发展绿色+农旅+产业,以九龙湖自带的文旅优势,串联景区和各村红色资源,组团发展共建联盟,推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九龙湖镇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稻海粮仓鱼米乡农场
拥江面海赓续文化脉络打造千年历史景观廊
“坚守‘迭代’而非‘换代’,是我们传承镇海水文化的主要宗旨,通过尽可能保存农村原本特有的乡村形态和文化记忆,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充分挖掘提炼治水文化精髓,发挥水文化优秀成果价值作用。”镇海区水利科负责人如是说。
巍巍招宝山,滔滔甬江水。为做好自然禀赋予历史资源挖掘传承,镇海以“丝路起碇港”为名片,建设古塘湿地公园、点亮沿江景观带。依托“百年船鼓响天下、千年古闸润良田、文明曙光渔文化、海丝之路通天下、秾潋多姿的水乡情、励业重义商帮传”六大历史文化,建设集沿山大河文化、田园产业、江南水乡及城市生活为一体的大运河文化之河。
此外,镇海还致力实施乡村风貌塑造行动与水文融合样板工程打造,在线路节点“稻海粮仓”举办“稻田文化艺术季”活动;建设“沿山路77号”出圈成为镇海“必去”咖啡店;打造“船”型主体澥浦闸站,展示“澥浦船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打造甬江流域水文化园,建设目前全市最大的水文化科普馆--镇海水利科普馆,搭建镇海特色水利文化宣传平台。
澥浦闸站鸟瞰图
“治水”即“兴城”。下一步,镇海继续以青山为骨架、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融合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化乡村治理,打造数字科技引领、水域岸线同治、农旅产业共富、智慧应用管护的高质量幸福河湖,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镇海。
责任编辑:周雪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