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如何让徽风皖韵“出圈”“圈粉” 安徽省政协建言文化强省

发布时间:2023-10-18 15:40:37 来源:中安在线

新思路、好点子、实招数……10月17日,安徽省政协召开“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月度专题协商会。6位委员和专家作口头发言,聚焦文化标识体系、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传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黄梅戏等不同方面,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秦煦:构建“皖字号”文化标识体系

“安徽16市旅游名片中包含‘美好’的有5个,‘山水’的有4个,同质化严重、差异性不足。其他市生态、欢乐、幸福等口号也未能鲜明反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缺乏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的形象。”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秦煦在代表致公党省委会发言时表示,当前,安徽省文化标识体系品牌特色不够鲜明。

她建议,构建超越文化差异、跨越地域分野,激发文化自信、凝聚文化认同的“皖字号”文化标识体系,推动形成“徽声徽色 悦动江淮 皖风皖韵 风闻世界”文化传播格局,对增强安徽文化自信、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聚焦“皖”的特性,把握共同人文特质,兼顾区域文化差异,提炼优秀文化基因,不断丰富文化标识体系资源宝库。将具有各市鲜明特色的文化标识元素融入衣食住行学游之中,不断强化文化标识的大众识别感知,系统构建“主轴清晰、支干繁茂,气贯南北、徽映古今”的“皖字号”文化标识体系。

韩冰:提升老场馆品质,绽放新场馆魅力

在合肥加快安徽文化中心建设上,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韩冰建议,提升老场馆品质。一方面,推动安徽名人馆、包公祠、李鸿章故居陈列馆、三国遗址公园、各级非遗传承工作室等提升品质,深度挖掘安徽文化底蕴,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老馆焕发新姿。另一方面,加快滨湖图书馆、市博物馆、骆岗音乐厅、市美术馆、城市记忆馆等工程建设,早日对市民开放,在延续文脉中扩大文化影响力。

同时,绽放新场馆魅力。借鉴杭州经验,多层次打造“科技+文化”展示平台,办好安徽创新馆、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在肥国家大科学装置等独有科技文化资源,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筹备建设中国制造馆(大国工匠馆)、托卡马克装置馆(中国核聚变科普馆)、量子馆、航天航空馆、人工智能馆等,汇聚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力量,共同打造国字号文化科普场馆,擦亮安徽(合肥)“科技之光”名片。

吴昊:让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更“轻新”

“我省应发挥比较优势,用唤醒、焕新、焕活三大策略,推动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年轻’和‘创新’,让‘文化安徽’更加出圈、出彩、出海。”安徽省政协委员、凤凰网安徽频道董事长吴昊表示,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缺乏体验机会。可深挖安徽厚重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新玩法”。建议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黄梅新唱”“庐剧新唱”。利用虚拟现实,让传统文化与电影电视、手游网游、剧本杀等“跨界合作”,让安徽历史文化“复活”,推动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他建议,结合各省辖市文化特点,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文化进行活化,通过全息投影、裸眼3D、8K超高清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呈现历史文化。推进场景融合,打造“文化+”城市场景,变“物理”空间为“文化”空间,对城市文化形象提档升级。

吴文胜:聚焦关键标识,塑造安徽形象

近年来,安徽省形象塑造成效初显,“安徽智造”“徽风皖韵”、科教名城已成为安徽实力进阶的强大引擎。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吴文胜提出,在安徽奋力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路,有望迈入全国更前列方阵的重要跨越期,需要全面梳理、系统提炼最有代表性和显示度的安徽标识,通过有效传播,建立今日安徽的形象认知。

“创新已经成为安徽最突出的基因、最闪亮的名片、最大的动能。文化传播要紧紧服务于新时代安徽新形象建设,突出塑造‘创新安徽’这一最具显示度的形象标识。”他建议,深入挖掘黄山、黄梅戏、中国科技大学、徽文化等具有较高国内国际影响力的IP资源,立足于安徽文化的自有优势和独特内涵,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支撑的高辨识度的安徽形象。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网络传播,将安徽文化中的民俗故事、历史人物等内容融入短视频,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安徽文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省级古籍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让古籍在数字时代“活起来”。

万以学:“整体成片”推进古村落保护利用

十二届安徽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万以学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只对列入保护目录的单体建筑进行“聚焦锁定”,忽略了其所置身的整体环境的不可分割性。还有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市场要求,刻意规避有关文保要求,在传统村落外围建设大马路、大停车场、大型建筑或其他服务设施,破坏了古村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一些地方为“好看”、便于检查和验收,往往注重保护“有形”,使项目资金过于集中于具体建筑的专业化还原、修缮,忽视了对诸如村史整理、民间故事收集、地方名人著述、非遗传统技艺等“软”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他建议,强化“整体保护”理念,不仅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古树名木,还要对传统古村落周边地形地貌、河流水圳、交通、水口,村落内部街道肌理、私家园林,以及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和生产生活资料等,实施一体化保护。“点线面”三结合,整体成片划定古村落保护红线,进一步明确哪些是不可变易的内容,哪些是经一定程序可变易的内容,科学设置在古村落保护中可变动内容的审查审批程序。防止行业分割、利益导向、碎片化处理古村落相关问题。

章松:提升传播力让黄梅戏更多地“出圈”“刷屏”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安徽省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戏跟众多剧种一样,在传承发展上面临不少困境和挑战。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章松建议,将黄梅戏纳入安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从加强保护传承、推动艺术创作、支持院团发展、加强人才培育、加大普及推广等方面系统谋划,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构建多方联动、协同发展的“大黄梅戏”工作格局。

要“新”字当头,提升传播能力。用足用好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支持黄梅戏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K歌等发展,邀请名人名家、网络达人参与黄梅戏活动,让黄梅戏更多地“出圈”“刷屏”。

他建议,在省会合肥建设能系统全面感受黄梅戏主题的地标性功能建筑,建设或升级改造市、县标准戏曲剧场,繁荣黄梅戏演出市场。鼓励合肥、安庆等地打造融历史文化展示、戏曲艺术传承、传统技艺保护为一体的黄梅戏特色街区,支持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安庆争创国家级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