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菡 通讯员 任肖意)运河入海,逝者如斯。一脉,东流,一眼,千年。
千年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东流至甬江镇海口,奔流入海。由杭州市滨江区生发,全长239公里的浙东运河,行至这条江、这个口,汇聚着历史厚重,见证了水上阡陌交通,积聚着人间繁华,千年岁月,苍茫而去。
上善若水。眺望千年“沉淀”,我们亦在入海之滨,受到了运河给予我们共建未来的深刻启示。
历史对每一个地理位置的价值暗示了然于胸,它只等待某个最为合适的时间节点,将一个地理位置的价值空间推上历史舞台,厚积以薄发。
镇海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书籍之路的起碇港。“中国大运河”不仅沟通了中国南北,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门户。镇海作为浙东运河入海口,也是“中国大运河”历史上绚烂、凝重的一个节点,当年这里商船聚泊,千帆竞发,热闹繁华。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镇海建治之始是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在甬江口建立的望海镇。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五月,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在望海镇垒泥筑城。闰八月,钱镠奏置望海县,为建县之始。不久改为定海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为镇海县。
镇海口在唐宋时便为著名的国际港口。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遣使高丽,两艘“万斛船”便是从镇海出发。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两艘更大、更豪华的“神舟”亦从此出使高丽。宋徽宗特赐额为“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和“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命给事中路允迪、奉议郎徐兢等,统辖神舟船队。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描写神舟时说:“巍动如山,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龙”,“到达高丽礼成港时,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而镇海则是进入大运河的第一座城。因此,雄镇大地也被称为“两浙门户”“郡之咽喉”。据史书记载,中国商人唐朝时从望海镇(镇海)出海放洋,横渡东海至日本贸易的有30余次。清代《典汇》载“浙中通番,皆自定海(镇海)出洋”。《汇苑》中说定海(镇海)是“夷舟所从入”。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出土的宋代石碑《新建市舶司记》中记载:“连樯接舻,贡琛献贽,源源相因,观光上国;重以商贾懋迁,货物珍伟,森列环萃,纷至沓来”。
毋庸置疑,港口不只是一座码头,它带动的是一个港区体系的建设,进而形成一张巨大的交通运输网。一座港口能促进局部区域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但港口需要一条河贯通,浙东运河正是这样一条运河。它甚至不是一般的沟通陆地的运河,它是一条沟通了海洋的运河。就这样,港口催生了镇海,运河孕育了宁波。
如今的镇海港区,是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港区。深水良港的中转枢纽地位,把宁波港与中国大陆相连,又与世界的各大港口相连接,成为中国海陆联运的一个重要港口。
抚今追昔,千年运河承载了历史的荣光。
当我们再将浙东运河的历史继续回溯至更久远的古代,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天然存在的河道。春秋时期“卧薪尝胆”背后的军事企图,让越王勾践改造了部分互不相通的河湖水系,大运河雏形初现。自此,一代代接续奋斗,通过整合水利工程设施,勾联河湖水系,方逐渐形成了具有水运、防洪、排涝等综合水利效益的浙东运河。
但人类文明的“剧情”走向,往往都是藉由水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后,文化大幕方拉开一角。
就如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现在,站在运河末端谈运河,我们虽已看不到帆船交错,却看到运河沿线,仍是浙江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繁荣、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运河积累的文化价值,仍具丰富的现代意义;运河汇聚的经济社会文化“瑰宝”,更胜往昔珍贵。
城镇,就是运河的“瑰宝”之一。在运河沿线发展千年,沿河城镇或是交通要道、或是经济重地,商贸繁盛、人员往来,如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到入海之滨,镇海亦是不可忽略的珠粒,这里古为海防重地,现正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
世代依水而居,运河边也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聚落、风物民情、诗篇传说,传承了珍贵的运河文化,汇成了沉甸甸的运河记忆。不用看其他,只要走走镇海在“精特亮”创建中推出的“大运河出海风情线”,就可知浙东运河在澥浦大闸、沿山大河等地留下的璀璨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所以,当活态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眼前入海,也赋予了镇海要在新时代,以古今交融、汇流入海的大格局,承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重视运河文化挖掘,镇海已就镇海古码头遗址保护、水利项目建设等方面打出多张“王牌”。而手握浙东运河入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双廊道”交织的文化优势,镇海要走的运河文化“新路子”,不会只局限于“就运河讲运河”。
当运河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瑰宝交织,当城河共兴的美好愿景从历史走来,镇海如何在入海口,以文化为笔,在运河保护和文旅发展的双向奔赴中,继续写就以运河活城市、以城市活运河的新篇章?
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沿着沿江公园走几步,就可看到万斛神舟的复刻巨轮。这个被镇海人视作海丝文化象征的大船,加上一旁的“利涉道头”古牌楼,每每凝视,数百年前,万斛神舟载着东方珍品,由浩浩运河出海,成就海上丝绸之路起碇、大国形象传播世界的盛景,就在眼前掠过。
从杭州一路走来,浙东运河就载着人员、商品、信息,以涓流打破地域阻隔,让“浙”里互通有无。行至出海畔,运河又为万斛神舟开启更宽广的世界航线,还打开了中国与东非、欧洲等地交流往来的海上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
自此,浙东运河不再只是打破浙东地域阻隔的黄金水道,而是让“一带一路”的宝船走向世界、让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联结、让这片山海与世界联通的“金色血脉”。
“血脉”中,有从筚路蓝缕中熬出来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有跨山海联通,凝聚而来的多元包容、博采众长、合作共享。带着这样的“精气神”,百年前,汽笛鸣响,“宁波帮”从这里出发,向世界闯去。
刻在骨子里的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文化因子,时间飞瞬,“宁波帮”历经百年,它已如运河一般,不仅是镇海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也提到,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
流水不止、历史不顿。站在入海口,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的串联点,在以“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新起点,甬商溯源的镇海,又该如何传承运河、传承中华文脉、传承互联互通的期待和向往,继往开来?
回首一望千年,向前一路繁花。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新标注,镇海正发挥地处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带着甬商的人文因子,在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乘风破浪。
责任编辑:周雪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