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箱铁丛林,感受科技魅力。”在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船舶工程专业研究生邓宇廷有感而发,“洋山港的磁钉定位与远程控制技术便利可靠,全自动吊架接引放置箱体高效快捷。这些场景皆让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新视野才能带来新思想,新技术才能引领新时代”。
近日,在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实地考察活动中,9位来自多个专业的研究生,亲临洋山港世界最大集装箱船之一——“HMM HAMBURG”号参观学习。该船是韩国班轮运输公司HMM(前韩国现代商船)的旗舰级集装箱船,可装载23964个标准箱,长度近400米,宽度达61米。船上甲板上下可堆放12个集装箱,舯部可堆放24排集装箱,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顶级水平。
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张生辉高兴地说:“通过参观洋山港码头的远程控制自动接引设备让我见识到了当代高效的物流。上集装箱船之后,我详细了解了船舶雷达与通信技术,以及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应用程度,使我对船舶设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方向。”
据悉,本次实践学习安排是上海海事大学与韩新海运(上海)有限公司开启校企深度合作的首个活动。12月20日,双方在上海海事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韩新海运(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综合物流和航运公司。2023年在国际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GYbrand)发布的“全球航运公司品牌价值10强榜单”中,韩新海运荣登第八位。该公司拥有160艘先进船舶,服务于全球各地的主要港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航运服务。
签约仪式上,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贺莉表示,学校非常高兴能与韩新海运(上海)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期待双方能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业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的航运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韩新海运(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黄俊喆表示,韩新海运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期待与上海海事大学的合作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航运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韩新海运(上海)有限公司还宣布设立专项奖学金,以支持上海海事大学的优秀学子,鼓励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为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双方当天举行了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沙梅与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高级经理李懿共同为基地揭牌,标志着校企产教融合深度合作的正式启动。
上海海事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工作,通过探索研究生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新时代高素质航运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着力联合企业在企业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中培养研究生,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上海海事大学组织了80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分三批赴航运枢纽城市青岛参加历时10天的产教融合航运科考实践活动。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研二的甄赟琪不但参加了本次活动,也同时参加了青岛的航运科考。甄赟琪说:“在参加了青岛航运科考后,对航运业务和技术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这一次又在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上,更加系统地学习和体会到现代航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视野,开拓了研究思路。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海事大学通过调研选取行业头部企业或者区域龙头企业,邀请“双导师”在基地现场开题,联合培养考核,并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时邀请企业导师参加,增加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的考核制度,实践学习结束后由企业导师、企业负责人、校内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在基地完成对研究生的答辩考核,并做出联合培养成绩等级评定,保障质量,形成闭环。通过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最终形成校企一体、企业全程参与的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新模式。
未来,上海海事大学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教学实践总结和调查研究,结合航运科考及深度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方案实施等,探索以科研项目和双导师为纽带,搭建政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深度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切实全面提升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能为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薛莹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