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正义 通讯员 童启立 许景行)他是闲不住的那个人,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时时刻刻都在待命;凡是有他在的地方,总能让人放100个心,各种技术难题都能遇他而解。他就是黄毅,“80后”工科博士、浙江省劳动模范,一位宁波市轨道交通建设者。
“有志者,事竟成!”
2012年,黄毅加入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从现场业主代表做起,他扎根现场,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4号线区间隧道位于老城区狭窄道路下方,道路宽度只有14米,加上道路两侧多层居民房密集,传统的盾构施工不可避免对周边房屋产生影响,有没有可能把两个盾构隧道合并到一起,双线一次成型?”为有效破解中心城市地下空间施工作业面狭小等建设难题,2014年夏天,宁波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前瞻性地提出了研发类矩形盾构的设想。
作为科研工作的参与者之一,黄毅会同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同济大学等科研人员,通过科研攻关,在装备、设计、施工三大板块开展了15项专题研究、5项大型试验,攻克了30余个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科研成果。
2015年9月30日,国内首台类矩形盾构机研制完成,宁波地铁有感于项目“知行合一”的精神,用宁波历史名人王阳明先生的名号将其命名为“阳明号”。同年11月30日,“阳明号”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工地顺利始发,这也是国内首次完整地创造一种盾构形式、一个隧道技术体系。
“常驻工地现场,不分昼夜盯班管理”是在“阳明号”推进的200多天中黄毅的工作写照。在类矩形盾构隧道管片拼装中,采用预制拼装模式,每环由11块管片组成,最重的一块约4.3吨,最大的拼装误差必须控制在10毫米以内。在第一环管片拼装中,困难重重,黄毅在现场整整盯了28小时,前前后后试了30多次终于成功。
经过艰苦努力,2016年11月11日,“阳明号”在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出入段破土而出,标志着国内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隧道顺利贯通。与传统圆形隧道相比,节约了35%的地下空间,在城市核心区与老旧城区的地下工程施工中,大大减少了对地上和地下构筑物的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建各方团结协作下,项目团队先后克服了小半径、大坡度、浅覆土、穿越公路、房屋、河流等施工难题,顺利完成了国内首条类矩形盾构隧道的施工任务。黄毅参研的《异性断面隧道掘进机系列化产品自主研制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挑战“不均衡推进”线路
黄毅常说:“只有扎根一线,才能了解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他分管的6号线一期工程,是宁波轨道交通第三期工程建设中最“不均衡推进”的线路。
据了解,6号线一期工程以甬江为界,东段进展较为正常,西段进展较为缓慢,主要制约因素为征地拆迁、交通导改等,不可控因素工点较多,需要持续做好筹划、持续攻坚。此外,全线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土建、盾构、机电、装修、铺轨等多专业融合,管理跨度大,专业组合、队伍融合要求高。
抓主要矛盾、关键线路,同时警惕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面对线路开通要求、工点边界条件、主体单位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等情况,黄毅决定对工点进行分类管理,按难易程度划分I、Ⅱ、Ⅲ类,I类工点15个,由部门负责人牵头重点管理,Ⅱ类工点11个,由段长牵头重点管理。
以高水平理论体系支撑高质量建设。面对6号线一期特殊情况,黄毅始终坚守轨道建设一线,从设计零部件的每一个细节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运用集团公司党委八大调研课题成果,特别是按图、按方案施工的课题成果,在项目实施中灵活运用高质量发展方法论和“PDCA”循环管理法。
在工程进度管理上,他要求每个站点制定总工筹一张图和分期工筹图,以计划为引领,主动调控,再细化至进度月计划、周计划,每周对账,评估现场进度情况,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分析、督促解决问题,确保计划执行扎实落地。
在安全质量管理中,针对大型起重吊装、深基坑开挖、盾构施工、场段施工等情况,他深入贯彻执行公司“四大专项行动”(大排查、大整治、大反思、大总结)要求,使行动常态化开展,要求各标段对行动的理解入脑入心,将专项行动向纵深推进,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使安全质量管理提升到“更高层级”。
在科研管理方面,结合6号线一期自身特点,每月定期组织相关单位进行集中讨论,总结5个科研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布置下阶段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研究质量,严格落实各项科研工作要求和科研进展时间轴。
在和谐共建方面,本着“能控的控到位,不能控的降至最低”的原则,时刻督促各项目积极走进社区,加强宣传,做好共建,用耐心、诚心和爱心换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为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保驾护航。
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寻求突破,是轨道交通建设者们的始终追求,虽不知结局但仍要奋力向前。
2023年9月28日,宁波轨道交通黄毅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升级改造。据介绍,该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8月8日,初期命名为“黄毅盾构创新工作室”,由浙江省劳动模范黄毅领衔。目前,工作室团队成员13人,其中1人为省劳模,3人为市劳模,7人为市直属工匠、港城工匠,工作室主要专注于轨道交通工艺工法的创新研究。
“地铁建设中的实际难题就是我们的‘知’,破难攻坚就需要我们的‘行’。”作为创新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黄毅表示,他将积极响应号召,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轨道交通科研技术领域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带领大家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推进高精尖技术骨干建设,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轨道交通建设铁军。
历时28小时的管片拼装尚历历在目,钢轨杂散电流的难题又接踵而来,技术研发的路很长,经年累月的磨砺和创新,让黄毅成了轨道基建时代的“追梦人”。
黄毅坚信:再硬的骨头,我们也要啃出个名堂来!
责任编辑:周雪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