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取材独特、结构巧妙、造型艺术别具风格,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日前,位于临海市汇溪镇古建文化广场上的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开馆,这一全国首个被授予“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称号的小乡镇,又增添了一个新地标。开馆当天,很多人前去“打卡”,还有一身汉服加马面裙打扮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探寻古建之美。
传统文化爱好者来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打卡”
“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自然不乏古建工匠,其中有位古建大匠,是全国古建筑界的一棵参天大树,他就是中国建筑协会古建筑分会副会长、古建筑专家黄大树。今年75岁的他,是从汇溪镇浚头村走出去的第一批古建匠人。这次再见,他还是一如既往地面带和蔼笑容,说起古建筑来滔滔不绝。
何为古建营造技艺?古建筑有何魅力,能吸引这么多人在一砖一瓦间触摸历史文脉?“中国古建筑是我们祖先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存,是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例证。而只有高超的营造技艺,才能修建出一流的古建筑。”黄大树如此回答。
黄大树向嘉宾介绍博物馆陈设的古建模型
悠悠华夏五千年,造就了我国独特的建筑文化之美。我国营造业历史悠久,古建营造技艺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先人在古建营造技艺上的智慧,被黄大树悟出了一项“超前设计”——广东韶关南华寺万佛塔,塔高108米。
这座传统砖塔的“超前设计”经过中国抗震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建筑研究所的周密验算和成功试验论证,目前仍在施工建造中,将于明年建成。这是中国建塔史上前所未有的传承创新之作,将填补国内超高层砖塔研究的空白。
“宋朝建造出了80多米高的传统砖塔,而根据我国建筑规范标准,传统做法的砖砌建筑的最高标准不及宋朝时的高度。”黄大树说,这座108米高的万佛塔可以说是达到了全国砖砌建筑施工规范的近5倍。
而突破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打破了抗震结构的原理。黄大树说,古建筑的柱础结构给了他启发。
“柱础主要承受屋柱的上部结构压力,并且起到防潮、防虫的作用,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黄大树解释道,柱础不但有上述作用外,古建筑中的柱础结构更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抗震机理,磉盘与柱础,柱础与木柱,在地震摩擦中增加了滑移作用,就像人体有关节一样,可以产生耗能减震的作用。
黄大树对于古建筑的“悟性”,并非一蹴而就。黄大树出身农村,曾是一位名不经传的泥木工匠。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大树奔着一天1.2元工钱走出农村,去宁波天童寺打工。而这一趟出门,没想到竟与古建修复工作结上了不解之缘。
如今,黄大树从事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已有40余年,专注于传统建筑的修复、设计、研究,文物保护、仿古建筑营造。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功勋人物、传统建筑行业大工匠……这些头衔和荣誉,都是他用滴滴汗水辛苦换来的。
黄大树的“麾下”有一支“黄家军”——临海古建队中,其中大多数工匠是他的汇溪老乡。他们以榫卯作笔,砖泥为字,留下了大国工匠的杰作。
他们中,有打造《射雕英雄传》影视基地的中国传统建筑名匠黄大明,有修复阿育王西塔修出了国际水平的中国高级营造师陈宗福,有主持建造108米高砖木塔的中国高级营造师黄米秀,有因缩影建筑手艺惊艳了韩国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中国传统建筑名匠黄联育,有设计出大型唐代寺庙建筑群福建黄檗山万福寺的中国高级营造师柳林荣,还有主持修建国内典型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江西赣州慈云塔的中国传统建筑名匠黄大贵……在黄大树的带领下,这些在古建营造与修复领域脱颖而出的能工巧匠,都来自“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汇溪镇。
40多年来,这支“黄家军”队伍不断壮大。作为古建领路人的黄大树带领着一群古建工匠走南闯北,足迹遍及中外多国多地。他们用勤劳实干的双手让众多古建筑焕发活力,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如今,黄大树先后带动了3000余名工匠从事古建行业,13名中国传统建筑名匠、35名古建筑高级营造师组成了人才队伍,并参与、主持、修建了2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黄家军”承接了江西高安的府学孔庙、城隍庙、文昌阁等传统木构营造的大型建筑工程,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施工。
在黄大树看来,古建营造技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传承和弘扬。
我们现在熟悉的台州府城墙,曾作为主舞台背景,亮相2022年央视跨年晚会,向全国人民展现古韵风貌。而曾经的古城墙,因被数百年风雨侵蚀,当年是另一番模样。1994年,当地开始修复修筑长城,当时便是采纳了黄大树的建议,保护家乡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风貌也被黄大树团队带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展风采。1992年,黄大树率领“黄家军”,代表中国古建筑修复团队,在马来西亚槟城修复清代大使馆张弼士府邸。1997年,黄大树团队应邀赴尼泊尔蓝毗尼建造中华寺,这是中国以中央政府名义在国外建造的第一座寺院。此后,他们还相继承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古建工程。
匠心培育人才让古建传承文脉
人才流失、队伍老化、技艺传承困难……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都是古建营造与修复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古建行业要想留得住人才,传统的师带徒形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古建传承文脉,黄大树经过了深思熟虑。他认为,古建必须走进校园,在学校里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承人。
2013年,在黄大树的建议下,临海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古建筑专业班,由黄大树亲自主讲“中国古建筑”。
2020年,黄大树与汇溪镇人民政府合作,在家乡办起“古建技艺学堂”,面向社会公益招生,亲自任教,为传承古建营造与修复技艺培养更多“后浪”。
2022年,临海市政府、临海市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台州学院签署办学协议,成立“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黄大树担任院长。
培养更多实用型古建人才,是黄大树多年来不遗余力在奔波的一件事。“前几年,从事古建筑行业的年轻一代屈指可数,但今年的古建技艺学堂重新开班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报名选拔,还有好几位学员从东北赶来学习,毕业后到古建公司就业。”黄大树说,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古建筑修缮建设数量递增,古建筑产业市场需求庞大,相比普通工种,古建用工报酬十分可观,日均收入多的可达800元,少一点也有400多元,月均在万元以上。
近年来,在黄大树的影响和带领下,汇溪镇的一大批农民培养成古建筑的能工巧匠。与此同时,为聚焦古建筑产业一体化发展和人才开发培养,黄大树满怀眷眷乡情助力家乡汇溪打造集古建装配、工匠培训、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古建产业文化新高地。
“目前,汇溪镇已经成功建设了临海市第一家‘古建共富工坊’,接下来,还要在博物馆附近建一个大型的古建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计划用地50亩,把古建筑生产基地变成装配式工厂,让施工更环保,还能有效提高建筑质量,实现人才赋能、产业带富。”黄大树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的外立面和古建广场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黄大树等古建工匠及汇溪镇乡贤的一份心意。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