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全国共富浙江先行 殿南村的共富路该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4-01-31 16:36:2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广跃 通讯员 洪涛  张正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展生态重点保护乡村的特色产业,从而走出一条村民富有之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

带着这样的问题,编辑日前来到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殿南村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干部们提出的致富思路,形成了几点思考与启迪。

面临的困境

殿南村是东白湖口的第一村。东白湖因坐落于东白山下而得名。东白山自古以来为浙中名山之首,也是古越文化滥觞于会稽的崇高象征。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山,所以又叫“太白山”。东白湖又名陈蔡水库,位于诸暨市东南部,建于1977年,1985年竣工。该湖原以防洪为主,是结合灌溉、发电等的综合利用性大型水库。2006年2月起作为饮用水源,向城区及下游数十万市民正式供水,成为集供水、防洪为一体的大型水库。

由此,东白湖遂成为绍兴市饮用水源保护地、生态红线控制区。作为东白湖口第一村的殿南村,生态保护是第一要务,除了传统的种养殖产业外,其他二三产业布局受到严苛的生态红线制约几乎为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村支书斯永灿说,“这几年来,库区内连一张农家乐的营业执照都没法批。村民们的致富门路被堵得死死的。”

据斯书记介绍,每年来东白湖乡村游的人流,至少也有几十万人,但这些人流很难在殿南村产生消费,因为连吃个饭都要到镇上去。殿南村的老百姓开不了农家乐,就赚不到游客的钱。因为是水源保护区,保护任务重,产业不能布局进来,而没有产业支撑,又怎么能让村民共同富裕呢?

村妇女主任蔡春英表示,每年村民们都要参与水库生态保护任务,但上面给村民的补贴,每人每年只有区区140块钱。

“平均就4毛钱一天都不到啊!”蔡主任苦笑着说道。

种茶业是村里的主要种植产业。尽管是无污染的有机茶,但由于没有品牌加持,销售价格十分低廉。

在村民蔡永进家,询问他的茶叶怎么卖。

“300元一斤。”老蔡回答道,“我们是自己采、自己炒的。存心买的话,200元也行。”

据蔡主任介绍,3斤6两的茶青才能炒出1斤干茶,1斤干茶,光采摘的人工费就要500元左右。

所以,村民们只能自己采茶卖茶,挣一点辛苦钱。

斯书记说,村民每年的可支配收入,与诸暨全市相比,差距是逐年拉大的,更不用说与绍兴市、杭州市相比了。

按照浙江乡里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乡村产业规划师李建初的说法,这叫做“守土有功,却越守越穷。”

相关乡村产业无法立项落地,开发第三产业受到掣肘,村民收入形式单一,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是殿南村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面临的困境。

在这里,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似乎产生了矛盾。

出路在哪里?

以斯永灿为班长的村两委一班人,不甘于在共富路上掉队。他们开动脑筋,决心闯出一条路来。

“我们殿南村有好的高山绿茶,斯书记在略显拥挤的村会议室里说道,“就是没有好的品牌,价格卖不上去。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

村干部们想到了一个主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请专业人士帮助策划。于是,他们请来了李建初,这位人称“山哥”、自称“乡村郎中”的乡村产业规划大师,来帮助进行产业打造。

李建初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殿南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会诊,并初步提出了“立足于本村自然资源条件,以茶产业的提品增质为抓手,以品种、品牌、品质塑造东白湖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为目标,以院士工作站‘土肥一体化’农技推广为核心,以村合作社为田间管理品控主体,以正大全球销售渠道为保障销售”的全链化闭环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我们有几万亩的山林地,”斯永灿介绍道,“东白湖镇500米海拔以上的茶园超过万亩,殿南村为数不少的茶园处于核心区。”

这个高山云雾绿茶,是殿南村最宝贵的资源。经过村干部与村民、乡贤和李建初团队的多次交流,村里最终与正大集团达成了“高端绿茶”产销合作计划。

然而,正大农业对入选农产品有很高的标准要求。要想成为正大的供应链,现阶段殿南村的茶叶品质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经营散乱。”李建初说道,“各家各户都种植茶叶,有的自己建立了个人品牌,有的把茶青卖给别人‘贴牌’。对外销售价格更是混乱。其次是,部分茶农为了增加产量,施化肥,打药除草,严重影响了‘东白绿茶’的品质和市场声誉。”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建初团队采取了两个步骤。

一是邀请院士工作站介入。他请来了生态农业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刘宗超,请刘院士进行技术输出,把有机生物肥料带给殿南村,并对茶园实施品种和土壤改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和品质的核心问题。

二是由村合作社牵头,对全村茶农进行统一化培训管理,以同一个标准去种植茶叶。通过对沿东白湖地区的茶园进行统一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管理,确保茶叶的品质,将高山茶叶的名头打出去,打响亮,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殿南村的‘东白绿茶’如果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李建初满怀信心地说,“以后卖1000块一斤,甚至1500块钱一斤,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就像杭州龙坞地区的龙井茶那样。”

李建初团队的目标是,通过几年高山茶叶的持续种植,可以将殿南村茶叶种植区域打造成‘东白茶谷’。茶谷不仅仅是只有茶叶种植这一单一功能,而是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并导入“数字农业”全过程的品控溯源,将茶谷打造成可展示可推销的茶叶推广平台,继而引申出茶饮食、茶道、茶研学等多方面茶文创产业。村民的就业就会更加多样化,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从而将殿南村铸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工坊。

“殿南村是东白湖口的一颗明珠。”李建初说,“明珠不能黯淡。我们要让她发光,发亮,出彩。”

钱从哪儿来?

理想是美好的。现在对殿南村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钱,就是前期投入的资金。钱从哪儿来呢?

李建初的思路是,通过GEP抵押贷款和争取绿色农产品扶持政策资金筹集。

据了解,GEP就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

“10.5平方公里的殿南村,”李建初说,“有山水林田宅湖草这样的生态资源。初步估算,殿南村的GEP应该在两到三个亿左右。这两三亿的生态价值,可以通过绿色金融的通道,向两山银行进行抵押,以获得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至于绿色农产品扶持政策资金,”斯永灿接着说道。“只要方案成熟,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我们是有可能争取到的。因为国家在提倡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而我们殿南村发展高山绿茶的做法,是符合这个产业方向的。”

“有了清晰的产业目标,”李建初继续说道,“有来自院士的技术支撑,有来自正大农业的销售渠道,再加上资金注入,那么,殿南村品牌绿茶的打造,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李建初团队的计划是,从2024年开始进行布局和产业化提升,相信殿南村很快就会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我们也相信,在李建初团队、院士工作站、正大农业集团以及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殿南村发展的蓝图能够生根、落地、发芽,并得以开花、结果,殿南村的村民们将会早日奔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思考与启迪

我们认为,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殿南村的个案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面临的困境和采取的措施思路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这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统一。”这为像殿南村这样的生态保护村的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理念,要落实到行动和具体措施上,光靠村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殿南村引进李建初团队这样的专业从事乡村产业规划的专业人士来帮助共同谋划,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提倡。正是李建初团队提出了殿南村产业发展的闭环思路,并引入了刘宗超这样的技术团队和正大农业这样的销售团队,使得这个闭环从理论走向了现实,能够实操落地。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特别是农口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支持像殿南村这样的生态保护村的产业发展。在规划审批、农业贷款和政策扶持资金等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给予一定倾斜,尽早使这些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使村民们富裕起来。这是党中央的期望,也是农口部门的自身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