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单华)我大抵是不看小说的,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2024年春节回浙江临海参加初中毕业四十年同学聚会时,听同学说同班卢余群同学写了一本书《草出石板缝》(浙江科技出版社,2023年12月),却勾起了我的兴趣。同学会上,见到卢余群同学,聊了几句,感觉气质与别的同学颇有不同,有一股自然的、温暖的、亲切的书卷气质,可惜时间有限,只匆匆地聊聊了几句便各奔东西,如同初中三年,也没有说上几句,一别四十年,从未联系。虽即聊聊数语,却如同多年的朋友一样,让我感到心安、踏实。在我的想象中,同学中会有人在专业技术、生意场上有所成就,从未想象到有同学还能写小说,这么有才情。作为同窗三年的同学,我感到很骄傲。
文如其人,我想这么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写的小说一定不会差。卢同学把小说寄来了,收到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语言、景象与我自己小时的生活经历如此相似,一下子吸引了我,有时看到晚上二三点才掩卷。阅读时既想多看几页,又怕多看几页。多看是因为内容吸引着我,想看看农民卢志学的奋斗和命运,怕多看是想着看完了想再看却没有了。及至翻到最后一页,我握腕叹息,感触良多。
小说描述了临海农民卢志学从小到大不屈于命运、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奋斗史。在唯阶段成分的年代,卢志学承受的压力与一般的人不同。父亲因不堪压力离家出走,留下了孤儿寡母,日子更上雪上加霜。但卢志学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用她坚韧、柔弱的双肩为家族撑起了一片天。为了生存下去,卢志学小小年纪便给生产队放牛,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裁缝,走家穿巷为别人做衣服;抲泥鳅、养毛兔,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为了家庭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办乡镇企业,也做得有模有样。这种打不死的精神,这种创新能力,是卢志学干什么都成功的内在基因,是源于家族的遗传。虽然干这干那,却从来不坑蒙拐骗,从不怨人尤天,做人有底线,办事有原则,坚守着内心的良知,这不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吗?虽然卢志学未必知道知行合一,但在实际中践行了这一理念。而之所以有这份良知,也是他在创业过程中得到很多人帮助的原因。即使过程中有人刁难,也是历史的局限,后来也冰释前嫌了。卢志学“草出石头缝”,使我不禁想起了韦应物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卢志学历经苦难,而从来不为苦难打倒,“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正是卢志学的写照。顽强的生活着,在思考中前进,予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文中描述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爱情的美好。卢志学的母亲顶着不好的帽子,却从未想过放弃,迁坟、盖房子,这通常是男子干的事,她却一力承担,并将坚韧、诚实、助人、勤奋的品格传递给卢志学。我边读边想,一个女子,无依无靠,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她顽强地生活?我想,那应该是对家族的负责,是对家人的爱,使她有了一种不屈的力量。这种力量影响了后代人灵魂,深深地植入了卢志学及其后人的基因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卢志学对妻子是极爱的,从对妻子的崇拜,到妻子怀孕时因身体不适对妻子的精心呵护,再到共同去三门做裁缝的经历,卢志学对妻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想,虽然生活艰苦,但在妻子的心里,应该是感到幸福的。卢志学的妻子对卢志学也是极爱的,本是舞台上闪耀的名角,如果有名师,有机遇,那也将会有不一样的际遇和人生。嫁给了卢志学,便一心一意为这个男人相夫教子,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灵动全部投入到这个小家。父母对孩子也是极爱的,父爱和母爱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形式不同,作为父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小家创造财富,使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对子女的爱,母亲的爱则更多在体现在对子女生活的照顾和思念。在三门做裁缝的日子,妻子夫唱妇随,对子女的思念从未稍减一分,有机会回家见到子女,那种心酸、满足、幸福文中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落泪。子女对奶奶、爸爸妈妈也是极爱的,父母在外,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中的重担,及其长大,能团圆就回家来,春节组织家族晚会,对父母孝顺、让父母高兴,论心论迹都无愧于为人子、为人女。文中传递的对家族的责任,对家人的爱,给人一种温暖的力量。
全书不长,以一个农民八十年的奋斗经历,描绘了那段波澜壮观的历史,读后让人意犹未尽。如果说《白鹿原》描述的是黄土高原人民历史激荡的岁月,那么《草出石头缝》就是浙东人民的白鹿原吧。
责任编辑:张卫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