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马玉熙 通讯员 张善仁)2024年4月13日,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第169期公共政策沙龙在杭州举行,本期沙龙以“海洋经济政策”为主题,深入认识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阐述海洋经济政策功能,并提出海洋经济政策建议。海洋公共政策专家黄建钢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研讨活动。
来自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报道网聚焦长三角频道等单位的学者、官员和媒体智库成员,共同研讨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公共政策、海洋文化传播、海洋战略等重大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不仅接地气且富有创意,尤其是应邀前来参会的两家海洋环保组织格外引人注目。
据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光辉介绍, 2023年10月30日他们的“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模式荣获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日前,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来到台州“蓝色循环”项目展示中心,面对面了解海洋塑料污染物源头控制、低碳回收和高值利用的运作模式,要求大家齐心协力把“蓝色循环”打造成为更具标识度、影响力的生态品牌。
“海洋废弃物治理牵涉农业(渔业)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海洋部门等,部门之间职责划分尚不清晰、分工不太明确,客观上导致项目推进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我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生态环境和海洋部门协同,共同制定海洋废弃物治理一盘棋规划,为沿海各地海洋废物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标准、考核依据、激励机制等政策支持。”陈光辉说。
据专家测算,采用“蓝色循环”模式,全国每年仅需支出约6亿元,即可建成并运营覆盖全国的海洋废弃物回收处置与再生利用网络,其投资仅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环卫一体化建设运营支出。
对此,浙江海洋大学经济学系主任贺义雄提出,“蓝色循环”平台应充分激发调动陆上消费者的内生动力,以海洋塑料废弃物为原料,制成各种日用消费品和文创产品,且以明显高于成本价的水平出售,这样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反哺那些收集海洋废旧塑料的渔民和环保志愿者等,用经济的手段助力海洋生态保护。
“我在东海有条鱼,我在东海有粒贝,我在东海有牧场。”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分会常务理事、舟山市普陀科学放生护生联合会会长徐方成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最新推出的一个公益项目“东海放鱼”。
徐方成解释说,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遏制渔业资源枯竭、修复海洋生态的有效措施。一段时间以来,有的人把外来物种随意放入内水,不但无益,甚至威胁到海洋生态安全。为了实现科学放生护生,在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指导下,舟山普陀在全国率先推出“我在东海有条鱼”社会化增殖放流品牌,开展“福如东海”“莲洋放生”等慈善活动,并筹备发起全国科学放鱼联盟。舟山市嵊泗县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延伸入海、覆盖全域,以维护海洋生态文明为宗旨,不断完善“海上环卫”机制,推进海上垃圾定期清理打捞、分类处置,推动8721平方公里海域广泛开展海洋环保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还研发了智能鱼苗计数器等装备,搭建了‘云上放鱼’‘直播放鱼’数字平台,目的是让全球华人心系东海,方便地参与这项造福海洋、造福人类、有福报的善行。”徐方成说。
对此,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叶属峰表示,海洋是人类遥远的故乡,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国走向深蓝的雄伟征程中,应尽快把“新海洋观”植入全体国民的意识形态,通过精准而明确的海洋认识,启发人们感受到与海洋的链接,从而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解决行动力不足和行动力差的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夏学民建议,从海洋文化方面考量应尽快启动“寻找我心中的那片海”全民科普行动。采用数字化手段为每一位公民和单位建立一个专属的“海洋生态账户”,实施海洋生态补偿行动,例如每吃一包鱿鱼干向自己账户捐一分钱,每年消费多少海洋生物,就按比例缴纳“海洋消费税”;倡导人人参与科学放流“我在北海有条鱼”“我在东海有条鱼”“我在南海有条鱼”等。诸多做法旨在强化陆生动物与海洋母亲的深层次链接,抢救性修复山与海的生态互补与协同机制。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8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5%,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建成一批世界级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集群。
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红线保护管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值较“十三五”期间提升5个百分点,建成生态海岸带示范段4条、省级以上海岛公园10个,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8%,近岸滨海湿地面积不减少,海洋灾害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4%以上。至2035年,浙江基本建成海洋强省,大幅提升海洋综合实力,海洋生产总值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全面建成面向全国、引领未来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中心城市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形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临港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强港,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海洋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海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国际领先,拥有全球海洋开发合作重要话语权。
责任编辑:焦峰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