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她把一生奉献给医疗事业,将五万多页诊治手记赠予天台……医之大者——吴合!

发布时间:2024-05-17 15:04:1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苏礼彬 报道)“我将继续用眼角膜详视人间,用亲身遗体给空军军医大学学生们做教学指南。来年,我还给你们看病,来世,我将祝人类康健……”5月8日上午,在天台县石梁镇大同五村的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朱建平仔细擦拭母亲的雕像,深情朗诵妹妹朱建华作的诗——《想替妈妈说的话》。她所敬仰、怀念的母亲,是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院长吴合;令母亲一生难忘的,是这片深山竹林里的青春岁月。

今年是吴合诞辰100周年,也恰逢天台县人民医院75岁“生日”。当天,朱建平将母亲五万多页原始诊治手记相赠。“这个决定,表达了母亲对医学后辈的关爱,也表达了对战争年代的后方医院发展成为护佑天台老百姓的三级医院的欣慰。”

这是怎样一位医者?

1945年,20岁出头的吴合加入中共地下党,后被派至战火中的后方医院抢救伤员。1954年,吴合转业支援西北建设,潜心研究如何改善、维持免疫功能,实现复发性感染及过敏性疾病的有效治疗。1979年,吴合离休,却主动要求“超期服役”,一干又是40年。“人的价值,在于他给予了世界多少,而不在于他向世界索取了多少。”凭着这样的人生信念,吴合献出自己的全部。2019年7月26日,95岁的吴合因病去世,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要愿意为追求真理、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献身革命。”——吴合

在一片竹林掩映中,两名战士扛着担架,一名医生正在救治伤员。这幅名为“难忘的救护伤员日子里”的画作,描绘了天台山麓的后方医院,由吴合亲手绘就。“上次来的时候,你哥哥腿脚不便,现在好些了吗?”再次见到朱建平,石梁镇大同五村村民张明轮一边问,一边“套近乎”,“我父亲曾给吴合医生传递过伤员信息嘞。”“我哥哥好多了,谢谢关心!”朱建平感动地说,“母亲对天台有深厚感情,天台人民也永远记得母亲。特别是一位袁老师,多年来不放弃对母亲的寻找。”这位袁老师,是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袁相月。

“1948年9月,浙东临委决定在天台山麓的宁海山洋地区建立后方基地,中共华中工委将上海医学院毕业生吴秀贞(原名吴经,后改名吴合)派到天台山来,任后方医院院长。1949年3月3日深夜,华峰外湖村送到了第二次攻克天台城战斗中的一批伤员……”2011年3月,在整理革命史料时,袁相月从《中共天台地方史》中发现了吴合的事迹。

“大城市的高材生,在偏僻山坳用生命战斗!”袁相月被深深震撼,“岂是一般人能做到?”党史只作了简单介绍,吴合还有哪些故事?解放后去了哪里?现在哪里工作?带着疑问,深怀敬意,袁相月多方查找,终于在2011年9月拨通了吴合的电话。“终于盼到天台的电话,我天天想念天台!”电话那头,吴合激动不已。之后,袁相月与吴合及其子女“搭上了线”。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吴老很关心天台发展,经常来电询问天台革命老区的情况,并陆续寄来许多关于后方医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2013年12月,袁相月编印了《吴合同志革命历史资料专辑》,其中记录了吴合对天台后方医院的亲笔描述:“才到游击队时,队中传言说‘这下冲锋不怕受伤了,从上海来了大学生好医生了’,这对才毕业的医生来说,所给予的信任和鼓舞有多重啊!同志们英勇战斗,伤员忍耐伤痛的革命意志深深打动我的心,至今历历在目。”“山上的老百姓虽然十分穷苦,但对我们游击队亲如一家,除送子参军外,有的把全家唯一的被子借给伤员,我们消毒用的罐罐也是借老百姓的。”“给骨折伤员用的长短大小夹板是竹板用棉花纱布包起来做的。换药用的大小镊子是用竹片在中间用火烤一下弯起来做成。”“药品很少。我当时忙得不可开交,两个小腿和腰上长了不少脓疮,但我不舍得吃一片药。”“即使在半夜,当不能起床的伤员要大便,我就立即起来,用双手托了多层竹叶接伤员的大便块。”“在我日以继夜的繁重工作中,每天抽出一小时给我的五名同志讲课。我们在竹荫处石块上由我讲解自编的简要课程:微生物和消毒观念、解剖、药物、伤病治疗原则等。”……

“就是为革命牺牲到只剩一个人,也要坚持奋斗到底。”当时与吴合共事的童曼林在《我在天台山后方医院的经历》中写道,“吴合这句话对我触动极深,使我自觉去承担更重的工作。”在异常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没有发生一例感染或死亡,直至天台解放。

这段峥嵘岁月,沉淀为吴合一生的思念;硝烟中的后方医院,现已成为天台红色教育基地。“母亲很想重回天台山,但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来。”2018年和2020年,吴合的子女曾到天台下深坑、上深坑等处寻访后方医院故址,踏寻母亲的足迹。 “在母亲心中,天台是‘第二故乡’。”朱建平说。

“历史上,中国传统医学在免疫学对疾病的诊治上有瑰丽的宝库,我必须继承发展,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独一无二的。”——吴合
在吴合的从医履历中,学习、探索、创新贯穿始终。

1954年,吴合转业至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原陕西友谊医院),任内科主任;1956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进修,成为我国著名内科教授张孝骞的学生,并在实践中摸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疾病;1979年,再赴北京协和医院免疫变态反应科进修。

“母亲很‘拼’。”朱建平回忆,“90岁还登门到南京老中医门诊部学习。”常年以来,吴合研习中医书籍,每遇重要处便划红线、夹纸条写要点;不仅向本院中医医生学习,还向同学请教。

“拼”的结果是治疗效果很“灵”。1972年,患者李京因病毒性肺炎高烧10多天,各种方法用上了都无法退烧,无奈之下找吴合医治。“吴医生用中成药帮我退烧,用一次,烧就退了。当时医院多用西药,这是大胆的创新。”李京回忆。

1980年,退休后的吴合在西北地区创办了第一家免疫变态(过敏)反应科,以免疫调整为主,治愈了许多病程长、用其他办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患者,先后接诊了3万余例病例。

在妹妹吴纶看来,吴合很“土”。1981年,吴合赴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我从未见过任何人如此严谨地学习着。”吴纶在回忆录中“吐槽”吴合的“不近人情”,“她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实验室或读教科书中,不愿花任何时间和我们一起去看一场表演或到餐馆去吃一顿饭。”

吴合也很“较真”。1997年,《健康报》记载了吴合的一场“纸上论医”。3月1日,该报刊登吴合《顽固性过敏性疾病请查查颈部》一文,山东一患儿与文中所述情形相似,家长便致信编辑部,希望得到帮助。来信被转交后,吴合作《山东患儿留意,结核常并贫血》给予回复;山东省兖州市结核病防治所一位医生对吴合的治疗有不同看法,发表《与陕西吴合医生商榷》一文;随后,吴合再次致信,与该医生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每个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才能找出正确答案。”2007年,83岁的吴合在其编著的《过敏性疾病及复发感染疾病的免疫治疗》中写道。该书从免疫学的角度,将吴合多年临床经验、新理论研究“和盘托出”。

从医71年,吴合探索的脚步从不停歇。在开展过敏治疗初期,为测致敏源,她先在自己身上做40个皮试;亲自参与制作与改良的“中药脱敏糖浆”“中药粉剂剂型改良”“点刺法查致敏原及口服脱敏液”等获院科技进步优秀奖;研究的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治愈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疑难病症被许多医院广泛应用……

吴合一生接诊近5万多名初诊患者,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及美国、日本、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地。

“母亲行医的宗旨是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她希望通过最便宜、最安全、最方便的药物治疗,获得普遍的治愈效果。”朱建平说。

“一个人既然到了世界上,就要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一个人虽然能力有大小,只要做有用的人,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吴合

在吴合与世长辞的当日,仍有患者求诊。 

在同学看来,吴合是钢铁铸就的战士,永不停息地奋斗;在外孙女孙雅楠眼里,姥姥就没有晚年,一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病。55岁离休后,吴合主动要求“返聘”,一周上班五天,风雨无阻。

“她离不开工作,离不开病人。”为照顾年迈的母亲,朱建平当起了助手,帮助记录和整理病历。

吴合问诊有一套特殊的程序。看病前,患者得先读《过敏性疾病及复发感染疾病的免疫治疗》相关部分,重要页都被一一折起,方便查找。随后,吴合会“从头问到脚”,细致了解患者病情,并在每本病历本上,都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上班时间。在吴合看来,医生不仅要精准诊断、及时救治,更要做好健康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产生。

医者仁心,患者铭记。“我有一次严重过敏,吴合大夫开了很便宜的药,用1个月就好了。”“吴老对病人像长者关心家人一般,令人永生难忘。”“我把吴合医生撰写的书分享给朋友和亲人,让更多人能接触到。”……

“医生最重要的标准,是当个好人。”

吴合亲身践行着这句话。她生活简朴,却一直热心公益,曾3次献血,一次捐献骨髓。从1993年起,吴合陆续给希望工程、盲童金钥匙行动、春蕾工程及贫困地区学生捐款,每年寄出的衣服、鞋子、书籍不计其数,20多年来共捐助贫困学生79人,累计金额达7万余元。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

今年3月,天台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军伟带队,到吴合生前所在的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原陕西友谊医院)深入学习吴合精神,推动两院合作。

“一家医院需要树立核心价值观,需要榜样引领,‘吴合精神’就是每个‘天医人’最好的榜样。”王军伟说,“我们将把吴老的诊治手记陈列在党建阵地,希望‘无我利他、追求卓越’的吴合精神感召更多天台卫健人,助力天台成为医学高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吕沛霖是吴合医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人,也是“吴合精神”的忠实追随者。“希望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赓续‘吴合精神’, 促进中西并举在疑难疾病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临床实践发展。”吕沛霖说。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虽95岁高龄,但吴合的眼角膜仍旧清亮,一如她澄澈的心。

责任编辑:文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