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共富工坊”促进农村高质量充分就业——浙江省临海市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4-08-06 15:11:15 来源:学习时报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临海市率先探索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路径。2022年,临海市聚焦“扩中”“提低”改革,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就业优先的共同富裕框架,通过“企业送单—国企派单—工坊接单”的形式,把企业生产加工环节放到农村去,实现了农民不出村庄就地就近就业。3年来,临海市全域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形成了“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等灵活多样的“共富工坊”模式。临海党建引领“共富工坊”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生了促进农村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增强农民共同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体效应。2023年临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839元,同比增长6.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25元,同比增长达12.6%。截至目前,临海市已建成212家“共富工坊”,共辐射带动4.3万余农户,吸引141家企业参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570人,其中低收入群体有735人,带动农户增收达到5.7亿元,其中直接发放订单加工费为1.2亿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2200余万元。  

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本地就近就业  

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统筹乡镇、街道、村和企业党组织资源力量,利用集体土地或闲置房屋建立规范的加工工坊场地,将适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对有一定基础的来料加工点等进行改造提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从事手工作业。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有相对固定加工场所、一定数量作业工位和专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工作时间较为灵活、按件获取报酬。

2022年6月,永丰镇留贤村成立“留贤共富工坊”,工坊场地面积为650平方米,设有2台剪裁机,60台缝纫机,采用流水线形式作业,一层裁剪,二层缝纫,三层包装,并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留贤共富工坊”以缝纫为主要工种,就业人员有100余人,从事伞布、帐篷、围挡、坐垫等来料加工。增设“居家式工位”,为不便外出的农户上门提供缝纫机、原材料,实现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两不误。留贤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设标准厂房,以厂房入股形式分红。员工月平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其中熟练的员工月收入达7800元,累计发放工资385万余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先后获评浙江省级示范工坊、台州市“十佳共富工坊”。  

“留贤共富工坊”建立“政府+行政村+工坊负责人+农户”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每年400万元订单为标准,超过部分的利润,50%奖励给职业经理人,30%作为分红给村里,20%存入风险基金,用于淡季运营经费、应对突发事件,有效保障多方利益。永丰镇还成立了共富工坊服务中心,集合镇工办、应急办、司法所、市场监管局、群团、金融等多方力量,组建红色管家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全方位服务。推动镇级强村公司代表“共富工坊”与企业联盟成员洽谈订单,与当地知名休闲用品生产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保障工坊平稳运行。目前临海市已建成138家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促成稳定的用工关系和可持续的技能培训  

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由县乡统筹协调,引导辖区内企业设置专门的共富车间、共富生产线、共富岗位,定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务工,建立较为稳定的用工关系。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有一定比例工作岗位面向特定对象,从业人员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按时或计件获取工资报酬,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东塍镇作为全国最大的节日灯生产基地,拥有13家彩灯规上企业,100多家中小企业,素有“彩灯之乡”美誉。灯串制作共有11个生产环节,人工加工环节约占50%。其中零部件安装简单易学,特别适合妇女和老人。彩灯企业部分生产环节外加工需求很大,不少村民在家手工接单,按件获取报酬。东塍镇立足实际,着眼“提低”目标,为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初心共富工坊”,吸引280户低收入农户加入彩灯加工,户均年收入增加2.2万余元。  

东塍镇引导39家彩灯企业组建“流光溢彩”党建联建,形成“联建统筹—企业出单—工坊接单”的运营模式,有效提升工坊订单稳定性。在2023年外贸订单缩减的不利形势下,依托党建联建机制下发30余万件保障订单,完成价值超300万元产品。东塍镇还注重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发动20余名企业骨干到农户家中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人岗适配度。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红色代跑团”,发动全镇机关党员干部与378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一对一”做好政策宣讲、入岗安排等工作,为不便外出做工的农户提供送原料上门、收成品回企服务,切实打通富民“最后一米”。目前临海市已建成5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  

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强化政治和组织保障  

临海市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推动组织体系与共富发展形态耦合融合。 

党建贯通“共富工坊”服务全过程,以组织引领强化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态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工坊专业化组织、市场化运营水平。一是组建党员领衔“帮农客”服务团队。组织涉及金融、农技、村社等领域759名专业人才,组建50支“帮农客”团队,为“共富工坊”提供平台运维、技术支持、产销对接等服务,累计解决800多个实际问题。二是引导企业支持共富基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两新”组织资源优势,联合村集体组建强村公司,开发共富项目,抽取部分收益成立共富基金,支持“共富工坊”建设、创业帮扶、产业孵化。如江南·溪望谷项目成立“溪望谷共富基金”,各经营主体将1%—5%营业收入注入基金,扶持上马村建设茶创空间“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三是党建联建助力打通产供销渠道。根据各类“共富工坊”运营实际,由镇街党委牵头共富工坊党建联建,建成彩灯、柑橘、豆腐等11家特色工坊服务中心;建设7家工坊直营店,展销 1200万元工坊产品,促进材料供给、人员招工、工坊制作、企业销售有机衔接。  

创新赋能“共富工坊”产业链延伸,以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立足乡村特色、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工坊,实现“串联一批工坊、带动一个产业”。一是品牌创新。针对白水洋、上盘等农业镇,依托“好食来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动打造品牌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工坊48家,以“政府牵头+工坊主导+企业合作+农户参与”模式,合作打响18个乡土品牌,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融合创新。针对尤溪、括苍等文旅资源较丰富的乡镇,重点培育12家农旅融合式工坊,引入研学空间、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等业态,集成“产研游销”一体共富模式,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00万元。三是模式创新。针对涌泉、东塍等电商大镇,建设9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以共享直播间、专业导师帮助工坊开设网店等模式带动乡村发展直播经济。四是平台创新。为统一整合供需订单,有效对接企业、农户供需两端,临海市成立专门服务工坊运维的国资公司和镇、街道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开发“服务、管理、信息、效益”四维融合的数字化平台,健全完善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科学匹配机制,推动企业所需与村情民情精准对接。五是合作创新。针对工坊订单不稳定问题,组建“共富工坊”企业联盟,吸纳休闲用品、彩灯等7大特色行业、40家龙头企业,通过直发订单、压缩环节,最大限度让利“共富工坊”。  

技能激活“共富工坊”人才队伍,以多元主体构建智力支持系统。紧密围绕“共富工坊”订单和企业用工两个需求,着力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共富工坊”迭代升级、本地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一是把“共富工坊”建成原乡人的实训基地。突出“自助育才”,紧扣彩灯、眼镜等特色工坊需求,整合乡村振兴学院、共富工坊服务中心、成人学校等培训阵地,建设实用技术、电商促富、农旅发展等工坊人才实训基地12个,累计培养本土技能人才600余人。二是把“共富工坊”建成归乡人的创业平台。突出“工坊引才”,依托现有工坊,创新“合伙人”制度,支持返乡人才、技能人才“揭榜”创业。三是把“共富工坊”建成新乡人的创新平台。突出“引智借才”,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入村进坊指导工作机制,引导人才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作者分别系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浙江省临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党校校长)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