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合肥的生物制造产业,那就是生机无限!”8月28日,安徽合肥,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期间,华恒生物董事长郭恒华如此感慨。
若不是已成为国内生物制造行业多个细分领域的标杆企业,或许郭恒华也不曾想到,19年后,自己的企业在合肥也“创”出了另一番天地。
“起初,连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都不会。”作为工程师,郭恒华的团队,有过硬技术,也有足够热情,但唯独缺乏其他方面的经验。她坦言:在合肥市政府的用心服务下,企业得以安心前行,如今还能对接到合肥优越的科教资源,并与大院大所进行合作,厚植人才,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应用场景打造,让企业一步一步成长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诚如斯言,作为安徽省会,“创新高地”合肥,这两年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就是“科大硅谷”。名为“谷”,实为“高”,在逐梦科创的“科漂”眼里,科学大GUI谷的生态魅力,让这里成为合肥这块创新高地上的创业乐园。
郭恒华说,过去,合肥几乎没有生物制造产业,但在创新驱动的当下,行业里的“头部”也纷至沓来,一个个“无中生有”的创新创业故事也在上演,这并非偶然,其中有一重要原因,在于合肥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手段和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些凝聚成为合肥的创新气质,帮助科创企业做大做强。
“半壁江山” 齐聚一堂
华恒生物不断壮大的掠影,是合肥推动实现化工原料生物基替代,在新一轮世界制造业竞争中抢占先机的缩影。首届中国生物制造大会落地合肥也是一处例证。
何为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生物组织或生物体等进行物质加工,从而生产各种人类所需产品的先进物质转化工业模式,其所用的生产材料基本为可持续再生的原料,具有产品可降解回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的特点。生活中,乙肝疫苗、胰岛素、玻尿酸、胶原蛋白、燃料乙醇等,都是利用生物制造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
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以“生物制造 创引未来”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参与承办,会上,发布了《聚力推动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合肥倡议》,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内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方阵”正式成立,同时大会期间还发布了“2024生物制造产业化优秀案例”等重磅成果。
此次大会,可谓是大咖云集。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上海中科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来了,他们是国内顶尖的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科研机构;茅台、科伦生物、海赛生物、安琪酵母、华恒生物来了,他们是国内一流的生物制造企业;还有目前我国投资生物制造业前5的投资基金,学界顶级学者……大会汇集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表示,这足以体现了大会号召力、合肥的号召力。
而这也并非偶然。
目前,合肥已将生物制造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的五大先导产业之一,正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协同发力,加速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并在推进与央企、龙头企业深入合作,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数月前的5月25日,还是在“科大硅谷”,合肥召开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领域领先企业,形成初具规模业态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实现“1533”总体发展目标,构建应用研发领先、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发展格局。
构建源头创新能力,体系化推进重点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强化场景供给……从创新到落地,生物制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尽在“谷”中得以谋划,在合肥得以实现。
因地制宜 打造生态
合肥的优势,不在于水、电、气的低成本,而在于发达的下端产业,汽车制造、面板,生物制造等产业应根据这些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制造适合其发展的配套。这就需要政府为企业提供靠前服务。
“没来之前,我们就为企业找好了应用场景。”合肥市生物制造产业专班负责人张杰告诉记者,“科大硅谷”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产业催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立足合肥城市区域新空间打造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去年8月,在一次在“科大硅谷”举行的座谈会上,生物制造龙头企业凯赛生物创始人兼科大校友刘修才与合肥生物制造产业专班产生了交集。
为了吸引老乡将目光再次投向故土,合肥立即调研应用场景。合肥市的光伏企业体量较大,通过一家家企业的挨家跑,工作专班统计出仅合肥市光伏边框市场规模就有30亿,安徽省大概100亿,这让企业在研发阶段的产品,直接就有了附加值较高的应用场景。这还不够,专班又根据合肥市汽车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寻找对接,找到6个后端制作项目,如此下来,每找到一个应用场景,上游企业就能做成一个产品,公司就能形成一条生产线。
就这样,原本打算在安徽组建一支产业基金做后端投资的凯赛生物,变成了直接落地的制造企业+基金的整套大项目,今天成为合肥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人才集聚是合肥的另一个鲜明特色。科大硅谷不仅联系中科大校友,还联系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国内外。目前,在国外设置了12家创业中心,在合肥市内设置了40个创业单元合伙人,也链接了130多家全球的校友组织。
把创新资源、高端人才、项目资本汇聚起来,让各类人才在安徽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发生碰撞、实现耦合,落地成为企业主体,像凯赛生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合肥成功招引和在谈生物制造企业超20家,2023年产业链累计营收14.19亿元,作为合肥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已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制造企业落地合肥,打造产业生态,攥指成拳,形成集聚效应。
创新创业 生机无限
作为科漂,合肥和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青表示,落户“科大硅谷”,一方面源于公司首席科学家谢希贤教授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友,另一方面,科大硅谷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了人才、政策、资本等众多创新要素,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产业资源,助力企业成长跑得更快,走得更远。
“落户后,科大硅谷给予了很多帮助。”杨青告诉记者,在资金赋能上,科大硅谷进行了股权投资,解决了公司发展初期的资金问题;政策辅导上,定期为企业宣讲政策,帮助企业及时精准地了解各类政策,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媒体宣传上,为企业链接媒体资源,提高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科创服务上,邀请企业参与股权实战营、创新营等活动,在企业管理、股权设计、创新创业等方面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目前,和晨生物正着力打造麦角硫因、茶氨酸、根皮素等功能活性原料产品,主要应用于化妆品、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他们的研发成果将助力C端企业迅速实现产品更新迭代,抢占市场先机。
“科大硅谷”为什么能不断吸引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落地?
针对这个问题,杨青表示,科创型企业的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了人才、政策、资本等众多创新要素,解决了科创企业的不少难题。
“同行业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对于行业的发展更有意义。”今年1月,和晨生物获得合肥市科技局的授牌,作为“合肥市合成生物学生物活性原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放服务,为其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间验证。
“这很有价值。”杨青说,在合成生物全链路发展的过程中,“中试”环节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合成生物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杨青表示,目前公司在健康食品、化妆品行业有所积累,未来将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发力,如用于汽车、家电等工业领域使用的生物基材料等,将与合肥主导产业更加紧密地融合。
头部“大厂”落地生花,创新企业发芽成长,科技资源汇聚,金融“活水”赋能,在“科大硅谷”的有机转化下,处于起步阶段的生物制造业,在合肥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未想,想企业之将想,科大硅谷这片创新创业的福地,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只是一个起点,这场热闹的聚会后,合肥也将成为生物制造界“半壁江山”的重要落子地,期待更多关于绿色发展的故事,关于未来产业故事,关于“生物制造,制造万物”的故事在合肥被娓娓道来。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