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播中华文明风俗

发布时间:2017-12-22 11:19:5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见闻

 

中国报道浙江讯(陈 兵)又到一年冬至时,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三门祭冬,弘扬冬至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提高三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月22日,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县如期举行。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三门祭冬作为其代表性项目声名鹊起。这不仅打破了台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也让这场神秘而古老的祭冬仪式再次亮相于世。

不同以往,此次活动不但有盛大的“三门祭冬”仪式,还有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参观创建中的非遗主题小镇、“二十四节气”全国征文大赛等内容。

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在三门习俗中,代表着合家团圆的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非常高兴地见证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意味着今后冬至文化研究正式有了自己的大家庭。

杨胜杰书记介绍,浙江沿海中部的三门湾畔,县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万,下辖6镇1乡3街道,是国家生态县、中国小海鲜之乡、中国最鲜美城市。三门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早在上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后有三国葛玄问道、东晋昙猷兴佛、明朝崔溥漂海,儒、道、释文化与本土越风渔俗圆融共生,造就了兼容并蓄、独具魅力的三门民俗文化。其中,“三门祭冬”是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门民俗文化之一,每年冬至都会举办隆重庄严的拜天祭祖典礼。用最诚的心拜天祭祖、最孝的礼礼敬老人,蕴含敬天法地的感恩之情,传达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自明朝开始,至今已传承700多年,成为三门传统文化最为珍贵的一块瑰宝,成为三门人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全力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亭旁被列入省级非遗小镇,涌现出东屏、岩下等一批国家、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2处,“三门祭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于去年11月30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台州市首个人类非遗项目。

杨胜杰书记在致辞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今天,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在三门成立,标志着冬至文化的研究阐述、活态利用翻开了崭新一页,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研究中国节气文化、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发展三门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研究会深入挖掘三门祭冬所蕴含的“敬老爱老、和谐相处”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丰富冬至节日文化内涵,讲好二十四节气故事,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国际有影响的二十四节气专业研究机构,把三门打造成为二十四节气的标志地、文化交流传播地。我们也将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把祭冬等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嵌入百姓生活,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来三门走走,多提真知灼见,推动节气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国文脉,促进中华文明发展上彰显时代价值。

 

探秘“三门祭冬”  

12月22日凌晨4时,伴随着敲锣打鼓声,一场古老而神秘的“三门祭冬”仪式在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杨氏家庙隆重上演,来自三门及周边地区的杨氏族人早早赶来赴会。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流传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门民俗文化之一,已成为三门传统文化最为珍贵的一块瑰宝,三门人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大、仪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整个仪式一般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

祭冬活动开始前,杨氏家庙已经洒扫妥当,并提前营造氛围,挂上彩旗、灯笼,贴上新对联,一根根红烛照亮了村民们的笑脸。冬至日凌晨3点开始,杨家村街巷中就传出了阵阵锣声。“敲锣是为了提醒大家仪式即将开始。”杨家村党委书记杨成来说,祭祀开始前,参加的人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对天地祖先的尊重,而主祭和陪祭等会更换清一色的唐装,并按照规则各就各位。

祭天和拜祖是两个分量较重的仪式,祭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之后就是邀请戏班至中堂像前拜请三献读祝,礼毕,由主祭者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午时,举行老人宴,60岁以上的杨家村老人集中在家庙品尝冬至圆等,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2.5公斤猪肉。然后戏班子在家庙连演5天5夜的大戏,整个祭冬宣告完毕。

“三门祭冬意义重大,它是民间冬至文化的区域代表,表达了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之情,传达了尊组聚族的人伦大义。”三门县文广新局党组成员钱法明表示,今后三门的非遗保护工作,将以三门祭冬为代表,全面推进民俗类项目的传承弘扬,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传承“冬至文化”

12月22日上午,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县金陵保罗大酒店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正式落户三门。文化部非遗司、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民俗促进会、台州市政府、台州市文广新局等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全力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激发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涌现出东屏、岩下等一批国家、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2处,“三门祭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于去年11月30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台州市首个人类非遗项目。

三门借助这一“冬风”,在短短20天内,精心筹备,举办了三门祭冬活动,成功抢占冬至文化制高点,当天吸引了几千游客慕名而来,新华社、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等30多个媒体予以报道,10多万人通过“掌上三门”观看直播,打响了三门祭冬品牌、放大了体验经济效应。

据悉,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俗学会与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在今后的工作推进中,中心将以保护和传承我国冬至文化为宗旨,搜集、整理、研究我国丰富的冬至文化资料,编纂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并鼓励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开展与冬至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从事冬至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积极为地方文化深挖掘、提水平、上层次做贡献。

责任编辑:钟报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