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玉雅之 通讯员 姚敏明)2024年9月30日,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工商职院”)2024级新生们的开学典礼上,该校党委书记史习明带来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他回顾了浙江工商职院110年的辉煌历程,列举了学校“一体、两翼、多点”办学格局下取得的众多荣誉,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全面发展,希望同学们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初心镌刻,百十年恰是风华正茂。史习明的激情演讲,展示了浙江工商职院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再现了一代代“工商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示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为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阅浙江工商职院这本逾百年的“历史书卷”,共同期待她铸就崭新的教育篇章!
一百一十年风雨兼程,与宁波共生共荣
“1914年,地方士绅陈时夏等认为宁波为商业巨埠,不可无培植商业人才之地,遂创意成立商业学校,定名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浙江工商职院的校史陈列室里,学生志愿者讲解员陈冉面对大一的学弟、学妹们,把学校兴学图强、奠基立业的历史娓娓道来。借助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实物展品、详尽的文字记录,学生们穿越时空隧道,重温峥嵘岁月。
回顾浙江工商职院110年的办学历程,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史。学校创办之初,由宁属各县拨款协济和省财政补助,经费拮据,房屋修缮和校舍扩大,由学校教职工学生募款;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就想方设法聘请当时留洋归来的爱国人士和商号、钱庄相关专门人士;专业教材难觅,选用外文版教材或由专业教师自编讲义……在办学早期,学校历经战乱频繁,屡次易址更名,但始终弦歌不辍,还贴近地方经济特征开设专业,筹资建立实习商店、实习银行,培育出了沙文汉、张永祥为代表的杰出校友。这所被誉为“宁波商帮文化的摇篮”学校,早已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植根浙东学派实学思想的“宁波商帮文化”清晰可见,熠熠生辉。
百十年风雨兼程,百十年不懈追求。从早期的商业教育起步,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飞跃,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坚守到改革开放的繁荣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镌刻着学校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印记。
1999年,学校实现了从中等专科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华丽转身,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纪元。2001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成立的四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之一,标志着学校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当前,学校已成为浙江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的美誉,更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浙江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校开设的39个专业与省市主导产业的匹配率达89.2%,近五年毕业生平均留甬率超过50%,学校还先后荣获了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6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凭借卓越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光荣与梦想、硕果与载誉,铸就了浙江工商职院百十年的辉煌,形成了独特的工商基因,沉淀了独特的工商文化,凝聚了“爱国爱校、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尊师重教、师生为本的办学宗旨”的工商精神,以及“循商道,培育现代商帮人才;修匠心,造就未来‘智造工匠’”的文化育人理念。
在这里,名师云集,桃李芬芳。学校汇聚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包括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智能制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等等,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学子的未来之路。
浙江工匠陈真、全国文旅系统劳动模范李晶、G20杭州峰会国宾游船“宝石舫”设计者王凌云、跨境电商创业先锋曾旭明、宁波市拔尖人才丁高峰……学校秉承“厚德、进业、明智、笃行”的校训,坚持“教师为基、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质量立校、服务兴校、管理促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广大毕业生为宁波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深耕甬城、服务地方,与区域产业同频共振
走进浙江工商职院校史陈列室,一封写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贺信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举办高职以来,工商人一直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和激励下,浙江工商职院主动下沉县域,对接县(市)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与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协会共建县域特色学院,创造性地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简称“四链”)的有效融合。
早在2004年,为改变县域支柱产业人才紧缺状况,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在这个我国著名的“模具之乡”“文具之乡”,创下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的模式范本。
“学在宁海、留在宁海,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今年5月,浙江工商职院2018届毕业生陈真亮相宁海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活动现场,他生动地讲述了自己进入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学习的难忘经历,从一个“不清楚何谓模具”的新生,成长为如今“老道的”研发工程师,是这段受益终生的学习经历为他成为“宁波市高级人才”“浙江青年工匠”“浙江工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止是陈真,学院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不胜枚举,获得国际工业设计红点奖的杨帆、张浩,被国家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聘为设计研究人员的胡涛涛……20年来,浙江工商职院宁海学院依托“模具工程中心”“模具数控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产学研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培养出了近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留宁海工作人数每年超过200人,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亲历和见证学院建设发展,从中获益匪浅的还有众多当地企业。2010年通过引厂入校与学院合作共建模具教学工厂的宁波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捐资1000万元校企共建精密模具研发中心(现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在模塑制品表面装饰与智能成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塑料制品的表面质量改善,有效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其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000万元增长至如今的6亿元。
除了宁海,浙江工商职院与慈溪也颇有渊源。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016年10月18日,慈溪市政府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共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以下简称“慈溪学院”),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的“慈溪样板”自此开端。慈溪学院坐落在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内,总建筑面积为13.4万平方米。以政府为主导,中职、高职和企业为主体“一主三协同”的开放式办学,构成了独有的职教生态圈。
短短几年,慈溪学院为慈溪产业发展提供了1800多名“智造工匠”,为3200多名慈溪中职学生提供了升学机会,为30多家慈溪企业提供了高质量技术研发服务,为12000多名慈溪产业工人提供了高水平技能培训。有一句话更在当地群众中耳熟能详:进南门(指行知职高)时是初中毕业生,出北门(指浙江工商职院慈溪学院)时成大学生毕业生!
如今,浙江工商职院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下沉县域办学’提供了鲜活案例,结出了新的硕果。比如在宁海,浙江工商职院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将以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打造县校合作的2.0版本。一方面,学校与宁海县教育局合作,将宁海四所中职学校作为附属学校,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推进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另一方面,学校与华宝公司、浙江省模协、宁海县模协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校企一体化。通过这两个一体化,探索建立一体设计、贯通衔接、灵活多样的工学一体化县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而在今年7月3日至4日,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全体委员会议暨院校长工作会议上,学校与慈溪的合作作为“把校区建到经济贸易发达的县级市,积极融入地方产业”的经典案例,也得到了专家学者及领导的高度赞扬。
浙江工商职院在乡村振兴方面也贡献出相当大的助力。今年9月,学校与江北区委组织部、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委两新工委)和洪塘街道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微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在乡村振兴领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新动力,也为广大青年学子走入基层、扎根基层,“把青春写在大地”上搭建了新平台。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浙江工商职院校长张启富说,“我们将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基本的办学模式,持续优化‘以工为先、工商并举’的专业布局,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工商力量!”
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打造高水平有特色高职强校
百十正芳华,开启新征程!
方位标示历史坐标,方向昭示时代使命,方略展示发展路径。浙江工商职院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工商精神”,牢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嘱托,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踔厉奋发、自强不息,为全面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高职强校而团结奋斗!
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学校将继续深耕甬城,做强两翼,服务产业,赋能社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深入实施“扩区、强校、升本”发展战略;坚持向下扎根、向外发展,拓展深化“一体、两翼、多点”办学格局;坚持跨界融合、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强院、兴校”治校策略;坚持扬长固本、特色发展,完善专业集群发展布局,深化“二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数智时代”商帮人才培养特色。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将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党建强校”“质量强校”“人才强校”“服务强校”“开放强校”“治理强校”六大工程,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高地、助推乡村和美共富高地、对外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全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老师幸福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赓续风华,再展新猷。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擘画发展宏图,凝聚奋进力量,回顾一百一十年的历程,历史的长河星光璀璨,岁月的征途丰碑林立,一代又一代工商人在不断耕耘创造着,新时代的工商人也将继续秉承着前辈的力量,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努力培养新时代的开拓者,培养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奋进正当时,砥砺再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商人信心满怀,蓄势待发。
“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县域办学,精准服务产业,拓展深化‘一体、两翼、多点’办学格局,奋力办好新时代高职教育,全面打造‘高水平有特色’高职强校,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史习明如是说。
责任编辑:周雪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