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是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擘画的发展图景。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作为浙江全省首个全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近年来,台州围绕“职工增技、企业增效、技能增收、全域增富”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改革,制度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技能人才供给得到有效增强,基本单元建设正在加速落地。面对新阶段新使命新任务,必须着眼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构建技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台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厘清内在关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把握好两者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如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应用驱动,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劳动者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渠道与模式,支撑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劳动技能改造升级,形成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链,为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动能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又能更好地与高度自动化、高智能化的生产体系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二、瞄准方向,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就要全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推进职技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比如,我市实施“政府+企业”“企业+二级学院”“中职+高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模式,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育、长学制联合培养等机制,每年输送学历技能“双证”人才万名以上。二是重视技能人才成长,打通技能、专业技术和管理通道之间的壁垒,创造纵有阶梯、横可贯通的职业发展空间,全面形成“崇技尚能”的良好环境。比如,台州制定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设置指引,鼓励企业建立“H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路桥区创设“数字商贸技能赋能中心”,通过“五主五业”模式打造“30分钟技能学习圈”,为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支撑。三是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迭代升级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蓄水池。
三、深化改革,探索技能创富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技能创富为切入点,深化人力资源增值化改革,构建企业与技能人才利益联动机制,持续推动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全域增富。聚焦制度体系,出台技能创富法规制度,加强“育才、留才、用才”全链条制度保障。聚焦企职共赢,通过推动企业建立以技定薪、股权激励等机制,提升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形成“劳动生产率红利”,更好地释放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推实现企业与技能人才的互惠互利、双向奔赴。聚焦社会认同,调动政府部门、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主体积极性,创建一批技能型乡村、技能型社区、技能型小镇、技能型学校、技能型中心等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强化典型示范,构建多元协同、崇技学技的技能创富生态,让技能“切入”产业、“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黄勇 李羿男)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