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甲辰年农历腊月初一,杭州灵隐寺腊八粥开锅熬制。早上六时许,杭州灵隐寺腊八粥开煮,第一碗腊八粥首先供佛。
可能没有哪个城市会像杭州这样,对腊八粥有这么高的期待。很多杭州人心心念念的,就是能够在腊八节喝上一碗灵隐寺熬制的腊八粥。一碗腊八粥,温暖了一座城。
今年,灵隐寺征集慈善公益机构和爱心发放单位(包括社区)一起分发腊八粥。电视电台、报社网站等60多家新闻媒体协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与志愿者协会携手,分头将腊八节的温暖送往重点工程工地、铁路高速公路、地铁长途客运站、街道社区、医院养老院、工疗站等。杭州灵隐寺腊八施粥的受惠人群进一步扩大,很多社区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到灵隐寺的腊八粥。
寺院用心做好一碗腊八粥的发心,赢得了许多热心人士和单位机构共襄盛举。除了志工群体的辛勤付出外,在腊八粥的物流环节,得到了中国邮政杭州分公司的大力支持。腊八节期间,邮政速递车承载着灵隐寺的吉祥祝福,将温暖传递到街道社区、医院、养老院、工疗站等。
很多喝过灵隐寺腊八粥的朋友对于这碗粥都是赞不绝口,都说灵隐寺的腊八粥特别好喝。杭州灵隐寺的腊八粥为什么这么好喝,当然和它的选材和制作有关,从四个方面来说:
一是食材丰富营养。灵隐寺腊八粥的食材,有12种之多,包括花生、红豆、莲子、桂圆、红枣、蜜枣、芸豆、白果、糯米、大米、桂花、白砂糖。
二是食材的精心挑选。除桂花和白砂糖外,其它食材都经过云林志工们精心地挑选、洗净、晾干等。寺院法师们在煮制腊八粥的现场忙碌,保证了一碗寺院腊八粥的香糯可口。
三是众缘和合而成。杭州灵隐寺在开始熬制腊八粥时,都要举行开煮洒净仪式,并且将第一碗粥供奉于佛殿,大众的默默付出,成就了一碗众缘和合的腊八粥。
四是按照非遗标准熬制。杭州灵隐寺是按非遗标准来熬制腊八粥。熬好一锅粥,大约要三个半小时,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功夫粥”,而且是继承传统的“文化粥”。
灵隐寺腊八粥的食材丰富营养,有12种之多,食材大致配比:糯米150g、粳米50g、蜜枣10粒、白芸豆15粒、红豆150g、花生米150g、莲子10粒、桂圆肉20粒、核桃仁50g、白砂糖50g、红枣10粒。辅料:干桂花少许。
基本做法:
准备好所有的食材。
将红豆、红枣、白芸豆、花生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热水浸泡2-3小时(冷水需浸泡8小时以上)。
桂圆肉、粳米、糯米、核桃仁、蜜枣、莲子洗净备用。
把浸泡过的红豆、红枣、白芸豆、花生米、核桃仁、莲子、蜜枣和适量的水一起倒入的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煮40分钟(以红豆得煮涨开为准)。
加入糯米、粳米、桂圆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继续煮至米涨开,然后撒上白糖及干桂花搅拌均匀后即可出锅。
所有的食材都经过精心挑选,除桂花和白砂糖外,其它食材都需要提前洗净、晾干等。比如白果,需要手工敲去硬壳再剥皮淘洗,蒸熟冷却后放冰箱保存;红枣、芸豆、花生、红豆、莲子等,需要挑选淘洗提前热水浸泡2到3小时。寺院法师们在煮制腊八粥的现场忙碌,保证了一碗寺院腊八粥的香糯可口。
中国佛教界每年于农历腊月初八纪念佛陀成道,举行法会,用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并向寺院周边百姓施粥。从宋代开始,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每年腊八节都要熬制腊八粥。喝粥有益身心健康,好处众多,尤其是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天,没有什么比一碗腊八粥更能慰藉人心。愿大家在品尝腊八粥的同时,分享佛陀成道之喜,感念佛陀教化之恩。
灵隐寺施粥的初衷是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后来,将腊八粥广泛赠予佛弟子及善男信女们,也成为了中华传统的民俗文化。十多年来,灵隐寺对腊八施粥的这份坚持,让广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
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而且其中所包含的“感恩”精神,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发扬和传承。
2008年,灵隐寺继承传统,重新恢复腊八施粥活动,施粥规模和范围逐年扩大拓展。到目前为止,灵隐寺已经连续18年开展腊八施粥活动,派送的份数从开始的10万份,增加到如今的30多万份。
灵隐寺腊八粥最大的特点是四个字“众缘成就”,集聚了十方信众的善举来制作这碗粥,再通过各界的支持将这碗粥送到社会大众的手中。
每一碗腊八粥都是大家共同奉献才能得以成就的,所以我们说灵隐寺的腊八施是馈赠十方、回报社会的一碗粥。灵隐寺腊八粥包装碗的标签上写着“乐善好施 功德永存”,即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重在感恩,意在分享。
杭州灵隐寺成立“浙江灵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将腊八节的传供法会、讲经法会、腊八粥和灵隐寺腊八节习俗相关的诗词文赋、民间传说,以及腊八粥的配方、做法等,共同申遗。
“灵隐腊八节习俗”先后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灵隐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是杭州灵隐寺在腊八会期,举行供佛、讲经、煮施腊八粥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它上承周秦腊祭习俗遗绪,下启唐宋江南地区腊八节习俗之先,集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于一体,是我国腊八节习俗的杰出代表。老底子杭州人有腊八节“打斋饭”的说法,即平日寺院僧人受百姓食物供养,到了腊八节,僧人将余下粮食熬成粥,回报大家。
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乞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作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年冷缸饭,一顿腊八粥”之说。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体现着佛教以施粥的方式感恩社会、回报大众的感恩精神,同时也体现着人们祈祷健康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朴素愿望。
中国佛教寺院,最早有腊八粥的记载,是北宋徽宗时代的《东京梦华录》:“(腊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记载。
两宋时,灵隐寺因宋仁宗于皇佑三年(1051)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及回銮碑等,声名远播。苏东坡任杭知州时,曾在《留题灵隐方丈》一诗中,用“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来描写灵隐腊八节的空前盛况。南宋之时,杭州钟磬相继,寺院普遍举行腊八节活动,诚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六云:“此月(腊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俱设五味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元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南宋临安(即今杭州)的繁华时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音xùn,蘑菇)、柿、栗(外加粟米和豆)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明清灵隐腊八节规模继续发展,馈送腊八粥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民间也兴起了自煮腊八粥。据清《杭州府志》载:“腊八以八日名也……寺院及人家用胡桃子、乳蕈、杮、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多为之。”今天的灵隐腊八节习俗,直接自继承明清的传统而来。
古时腊月,灵隐寺的僧人用多余的豆子、米面熬粥派粥,帮助穷人度过寒冬,并对百姓的恩情表示感念。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腊八粥救济穷人的意义逐渐消退,但其“感恩”的精神内涵却得到了挖掘和发扬。
粥有十利 饶益行人
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据《摩诃僧祇律》记载,喝粥有十种好处,那这“十利”究竟有哪些呢?
一、资色 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面容丰满有光泽。
二、增力 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
三、益寿 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
四、安乐 吃粥能够促朝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
五、辩说 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
六、除风 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
七、消宿食 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八、辞清 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九、除饥 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十、消渴 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喝腊八粥有益身心健康,好处众多,尤其是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天,没有什么比一碗热粥更能慰藉人心的了。愿大家在品尝腊八粥的同时,能够分享佛陀成道的喜悦,感念佛陀教化的恩德,罪障消除,福慧增长!
灵隐寺从腊月初一凌晨开始煮粥,到腊月初八中午结束。6口蒸汽大锅,24小时不间断地煮粥,每天仅能制作约4万份腊八粥。
灵隐腊八粥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每日发放的粥皆为当日凌晨熬制,请广大市民当日食用,以免久放变质。
灵隐寺的腊八粥,全部采用更加健康的铝箔碗包装,切勿直接放入微波炉加热(以免发生意外),推荐把粥倒入常用炊具内加热食用。(马玉熙)
责任编辑:焦峰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