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嘉兴大学在学校美育中心开展了“编了个啥”非遗纸藤编织劳动教育课程展。此次活动是嘉兴大学设计学院依托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学园”项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民间美术)、教学和研究团队优势开展的劳动教育体验课程之一。
活动现场,嘉兴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钱方明认真观赏了学生的纸藤作品,与同学们就作品创意、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等进行交流。他表示,通过这种劳动教育体验课程,让同学们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既能体验劳动之美,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炙手可热的非遗课堂
在美育中心,还展出竹编、刺绣、剪纸等一批非遗手工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设计学院“手工DIY”社团的优秀成果。社团依托“非遗学园”项目“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通过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实现“探索非遗-探求非遗-探讨非遗”的深化和升华。在张新克、邓洪涛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与“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相结合,打造了“一剪钟情”的剪纸技艺课堂和“编了个啥”竹编技艺课堂,每次课程发布时参与名额都供不应求,在校内掀起一阵非遗热潮。
非遗粉丝团应运而生
“当你把时光沉浸在体悟非遗之美,并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时,你会在发现美、认识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中,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身为华夏子孙的自信自豪”,“手工DIY”社团负责人设计学院服饰222班李烊垟说道,“正是我们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在‘手工DIY’社团中开辟了非遗小天地”。在校园里他们醉心于“古艺新玩”,在非遗手工制作中穿越时光,与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望。
非遗与学校课堂的邂逅
非遗课程除了让非遗技艺、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还在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的同时让他们投身非遗保护实践,实现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理念。
据悉,嘉兴大学自2022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以来,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开展“以劳育美”文化引领行动,围绕“嘉兴剪纸”“竹编工艺”“蓝印花布”“海宁皮影”“灶画艺术”等本地非遗技艺,在校内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劳动精神的认同,在艺术作品的创新创造中实现劳育、美育“双丰收”。(周清 刘洋)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