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逐渐融入农业机械化进程,新型农机装备技术正在为“大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记者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依托各类新型智能农机装备,江苏全省目前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人在屋里坐,机器田上走
冬至,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无人化”农场的麦苗已悄悄萌发,呈现一片崭新的绿意。这片田一年四季只需1个人常态化管理,田间作业的均为无人驾驶的新型农机。
在园区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上,各田块被标上不同颜色,左侧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小气候环境数据和土壤湿度、墒情等数据实时更新,右侧大田、大棚的设备可实时控制。“农场使用的植保机、拖拉机、插秧机都是无人驾驶,作业自动形成轨迹。点一下按钮,指令能精准下到某一台机器上。”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陈朝云边点击鼠标边演示。
走进园区,田边架设着智能泵站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管线。陈朝云告诉记者,园区2023年获评粮食生产省级“无人化”农场,“2022年开始引进无人化农业机械,去年‘无人化’农场小麦亩产800斤—900斤、水稻1300斤,是妥妥的‘吨粮田’。”
走访江苏省乡村,这样的“无人化”农场还不少。“这片田布设了许多农情传感器,收集到的四情数据都能实时传输到系统平台并反馈至大屏上。”在陆家镇“智慧田园指挥决策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的工程师耿博健告诉记者,2021年,苏州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约共建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无人农场项目同步落地。通过系统,无人机可实现代人巡田,耕播机可一次完成旋耕、播种作业;收割时机器直接监测谷物破碎率、含杂率;收获的稻麦可通过运粮车直接送到农场烘干中心,烘干入库……
截至目前,江苏省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农场拥有智能农机3643台套,去年开展“无人化”作业330余万亩次。据统计,江苏全省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的无人化农机作业每亩可节约成本约300元,增产约50斤,减药约5%。
场景多元化,生产规范化
除了粮食生产,智能化、“无人化”的东风也吹向特色产业。
入冬后,仪征龙头茶企扬州市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的茶树冠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国家一级制茶技师、公司技术总监陈苏生说,由于劳动力缺乏,企业近几年逐渐引进机械进行田间作业,茶园的宜机化改造已超六成,品种也倾向于品质高、上市早且适合机械化操作的类别。
“以前人工修剪茶树要两个人抬着大剪刀走,一人一天最多剪2—3亩地,这台修剪机一天作业20—30亩,可代替10个人。”陈苏生介绍,机器作业不累,效率高,且更标准,虽然现阶段价格较高,但长远看是节约成本。“这3台机器大概就要二十七八万元,将来还要引进更先进的。”
同样在仪征,黑莓种植也向“无人化”靠拢。在百汇园黑莓小镇,肯马克、卡伊娃等多个品种分区种植。“8500亩黑莓,植保、翻田等都引进了机械作业。采摘环节技术难度较高,还以人工为主。”小镇副总经理张盼飞告诉记者,黑莓采摘期主要在6至7月,正逢阴雨、高温天,每年有三成黑莓因采收不及时而损失。如果能用机械高效采收,将有望减少一大笔损失。
“建设‘无人化’农场,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缺‘人’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真正达到‘全无人’。”仪征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科长张宏照说,仪征很多农机手超60岁,为了让农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解决方案是无人驾驶和智能装备应用。
2021年起,江苏省多措并举加快“无人化”农场建设。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设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项目,打造以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为支撑、智慧农机示范基地为节点的全省智慧农机示范推广应用网络。
成本投入高,人才有短缺
尽管“无人化”农场蓝图可喜,但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明显门槛。
最突出的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陆家“无人化”农场自2022年开始建设,至今直接投入1000余万元。依托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的平台优势,陆家镇的智慧农业项目,正被打造为一个研发示范基地。“如果从生产角度把现有成本摊到产值里,必然不划算,但我们不仅仅算经济账,还有着更长远的考量。”陆家镇相关负责人说。
其次是机械作业精度还不够高。陈苏生从事制茶业28年,他坦言,精细化采茶环节仍高度依赖人工。“采茶工人年龄偏大,也很缺乏,且要提前一年预定。有人试探做机器采摘,但一小时只能采摘几个芽。”他说。
陈朝云则明显感到人才缺乏。他说,虽然不需要农机手,但需要精通耕种管收、仓储、加工和销售等涉及全产业链的管理者。“干好农业的门槛变高了,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可能‘开着宝马进来,开着宝驴出去’。”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副处长周忠诚调研后分析,尽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人化”农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技术的成熟度与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宜机化建设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和标准规范还不健全等也是影响“无人化”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不止步,合力推发展
“当前,‘无人化’农场以试验示范为主,并通过熟化耕种管收各环节智慧化应用,逐步推向生产经营主体。”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姜锋说,更长远来看,建设“无人化”农场是实现农业数字化、智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充分立足这个平台,研发、推广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农机装备。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周忠诚表示,江苏省“无人化”农场发展还需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合力推动“无人化”农场健康发展。
针对资金投入高等问题,江苏省在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中已明确加大智能农机装备支持力度,提高农户购机积极性。制定支持“无人化”农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增加社会化投入。
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下一步江苏将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攻克解决无人机械化除草作业、智能农机自动避障等装备和技术难题,提高智能农机装备稳定性、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牵头建立统一标准,确保不同厂家的设备和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高效协同作业。
在上述基础上,江苏省还将进一步完善省级“无人化”农场建设模式和地方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逐步探索破解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
“我们还将依托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借助企业技术力量,提高专业培训水平,常态化开展智能农机操作、维修竞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智能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等多方联动的培养体系,打造专业化‘无人化’农场生产管理队伍。”周忠诚说。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