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仁者寿——怀念先父!

发布时间:2025-02-05 14:33: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母亲走后,我怀着无限的悲伤接写了两篇文章感念母亲的恩德和伟大。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我才写文章缅怀,难道是我与父亲的感情不如与母亲的感情更深吗?难道是父亲不如母亲疼爱我们吗?当然不是!那又为什么呢?

 是啊!我也在问自己。的确,父亲的爱的确不像母亲的爱那样直接、那样强烈,但更加深厚、更为深沉!也许是我并没有把握父亲对我们的爱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我想把父亲对我们的爱概括为“仁者”之爱!是的,“仁者”爱人——父亲就是仁者!

 什么是“仁者”?孔子有很多定义。“仁”在孔子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据考证,《论语》全书共11705字,而其中谈到“仁”就有109字,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仁”的含义颇为广泛,主要是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常人眼里,父亲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曾得罪过不少人,与“仁者”相距何止千里。其实不然!按孔夫子的三条标准,作为“仁者”,父亲当之无愧!
       第一条,“爱人”。父亲的爱的确不如母亲的直接、强烈,但更为深沉。父亲虽脾气急躁,但对母亲一生恩爱有加,从不对母亲发火。无论母亲如何责备,父亲从不解释。母亲曾回忆: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家人已经七天粒米未见,在全身无力的状态下,父亲拼尽全力从国营轮船上抢到一个馒头,让母亲和幼子先吃,最后自己吃了一点粉末。我初一时,父亲凭借在农场工作的关系,穷尽人缘终于将我转学到县城初中,使我得以优异成绩考入中专。为了养育四个儿子,父亲远比常人节俭,甚至有人戏称他为“苋菜籽锯板”(意谓节俭到了极点)。父亲有一个亲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父自幼双目失明,无家庭无子女,但父亲始终尊为兄长,以长辈待之。兄弟手足情深,每遇大事,必促膝商谈。在这方面,父亲永远是我最好的榜样。       

第二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人的本性是善的这一人性假设出发,要求用自己仁善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善心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情感和利益关系。费尔巴哈认为,孔子的这个朴素的道德原则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 父亲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但绝不损人,更不害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亲不畏权势,不惧恶霸,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虽经常被恶人构陷,吃尽了苦头,但父亲从不媚上,绝不谄谀,更不与恶人沆瀣一气,恃强凌弱!在旁人眼里,父亲刚强有余、柔顺不足,不懂变通,不懂“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虽有惨痛的教训,但终身不改。父亲对他人的窘境和痛苦满怀恻隐之心。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年大年除夕晚上,父亲和我及三哥去接附近的二哥一起吃年夜饭,恰巧碰到一个东阳老年染工肩挑一副沉重的担子在寒风飘雪里行走,父亲竟情不自禁地招呼这个染工,意欲带回家一起吃年夜饭。见此情景,我赶紧转移话题。那时单位分了二十多平方的小房子,已经放了三张床,连转身都有困难,怎么可能再安顿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乡人?父亲对弱者的恻隐之心纯粹出于天性,完全没有自利之考量。父亲富有恻隐之心,对任何人都满怀善意,绝不强人所难,一辈子没有欺侮过任何人。即便是嫌隙之人遇到灾祸,也绝不欣欣然。曾有乡邻之子触电身亡,父亲指令我从省城赶到乡下悼念!

第三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如果自己想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就要先帮助别人能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利人是利己的条件,达人是达己的条件和前提。由于家贫,父亲只读了一年私塾,为了让盲哥学算命术谋生,不得不九岁就辍学放牛为生。但父亲努力自学,经常看到父亲在深夜读书看报,一直到能够读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因农业劳动出色,父亲曾被誉为公社“种田能手”。在县农科所工作时,担任生产队长,负责全所农业生产。在当队长时,总是尽量考虑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特长。尤其是当时所里没有办公和宿舍楼,父亲虽只是生产队长,但全盘承担了整个工程的审批、施工、监管等职责。建成后却因父亲的工人身份没有分到一间宿舍,对此,父亲没有半句怨言。客观地说,父亲缺少文化,只是个普通工人,没有多少能力去立人达人,但父亲始终秉承立人达人之心,对所有人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使与人之间存有很大的芥蒂,对他人的求助,都牢记在心,督促我尽力帮助。

 对照这三条标准,父亲基本做到了“仁”。由于父亲太过平凡,自然让人觉得父亲够不上“仁者”的标准。我认为这是对孔夫子思想的误读。实际上,孔夫子这三条标准并非只适用于有身份有影响的人物,也适用于普通人。父亲当然够得上这三条标准。而且,正由于父亲太过平凡且做到了这三条,相比那些身处高位又能做到这三条的人更加可贵!比那些虽自命不凡但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则要高尚得多!父亲八十而殁,算不上高寿,但人之寿不依命之长短而依“仁”之多寡。

孔子曰:老而不死为贼!“仁”众自然寿高!德寡自然祚短!即使活最久也只能算寿祚短促!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为何《论语》全书11705字其中谈到“仁”就有109字?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是否可以这样说:越稀缺的事物,人们谈论就越多。春秋无义战。难道孔夫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华夏大地,“仁”已成稀罕之物?父亲是旧社会生人,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他的“仁”算不算得上华夏之光呢?

 仁者寿!怀念我亲爱的父亲!               

(作者张建明系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顾问)

责任编辑:马玉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