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捧寿团圆年,桃李开花千万家”,临近新春,莆田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莆籽同心”社会实践队深入莆田这座兴化古城,踏上了一场以“寻莆遗,乐享福”为主题的非遗探寻之旅。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敬意,通过视、触、味、嗅、听五个维度,以集“五福”的形式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属于莆田非遗的独特魅力。
访少林古韵,探非遗“视”福
莆田南少林武术在民间植根、传承、发扬,是国之瑰宝。南少林内展示了各种史料以及刀枪剑棍等各式各样的传统武术器械。实践队员们对武术展现了极强的好奇心,“两脚并拢,右手成掌向前推出……”户外,师傅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着动作要领。“动作要有力,拳打出去手臂要绷直……”示范之后,师傅观看着实践队员们练习,细心地为他们矫正挥拳、马步、弓步等动作。
古木凝新韵,“触”福感华光
踏入黄石工艺美术城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木雕创作天地,咚咚的声音从他们的指尖缓缓淌过,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陈师傅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介绍雕刻技巧,从最基础的持刀姿势,到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无一不耐心讲解。他当场向实践队展示如何选取一块块木材,并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创新也不是凭空创造。”陈师傅说道,“创作不应该闭门造车,更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对待非遗更是如此。”
烹汤作食饮,制酥寻“味”福
美食,无疑是一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实践队员们来到兴化府颇负盛名的“天久王炝肉”店,在方师傅的口中,我们了解了制作炝肉的每一道工序。光腌制就需要多天,更是需要用柴火、煤炭来煮才能让肉更入味。从腌、煮到更细节化的处理,无不体现着莆田人民对于炝肉口感的专一追求。“知道不容易了吧。”方师傅笑眯眯地看着因为来帮忙搅拌而手部酸痛的队员们。
“我们的马蹄酥原来是唐代的宫廷食品,是御厨学会制作的点心。”随后一站,实践队员们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极具特色的马蹄酥。他们与制作师傅交流,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希望能将这份味道传递给更多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闻沉香馥郁,“嗅” 福庆盛年
“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实践队员们从负责人的讲解中得知沉香树一旦遭受外界伤害,便会分泌出树脂。这些树脂有可能与外界的真菌群发生感染,通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和醇化过程,最终凝结成沉香。“正因为如此,沉香被广泛赞誉为‘历经磨难,回馈芬芳’的一种象征。”沉香工匠说道。
“寻、拣、净、制、研、陈、合、成、窨,这是沉香九要,同学们可以上前闻一下。”在沉香工匠的指引下,实践队队员轮番品闻,共同感悟莆阳香文化。
风栏雨蝶燕,莆仙“听”福音
莆仙戏,又称兴化戏,是福建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宋元南戏的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不仅在莆田、仙游等兴化方言地区流行,还影响了闽中、闽南等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深受木偶戏影响,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
在全球化时代,莆仙戏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让实践队队员更加坚定了中国文化自信。“十载寒窗苦励志,今朝终成瞻宫客……”实践队参观了莆仙戏,聆听莆仙戏的经典唱段,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演员们身着戏服粉墨登场,独特的兴化方言唱腔,时而激昂高亢,如千军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悠扬,似山间清泉流淌,细腻动人。莆仙戏所传递的价值观,如忠诚、孝道、仁爱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此次探寻之旅,“莆籽同心”实践队通过集“五福”的形式深入了解莆田当地的国家级非遗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国家级非遗传承错金银技艺、省级非遗莆田皮雕等。实践队队长杨欢表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青年力量。”(苏礼彬 戴志杰 薛文鑫 勒孚茂)
责任编辑:文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