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
在浙江杭州,有这样一所大学,它宛如一颗隐匿在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低调却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就是浙江理工大学。近年来,浙理学子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其校友创办的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出圈”走红,让这所学校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被人们称为“东方神秘力量”。那么,浙江理工大学究竟凭什么获此殊荣?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百年学府,文化深厚
学校创始人林启像
浙江理工大学地处北纬30度东经120度的杭州钱塘江傍,是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蚕学馆,这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林启秉持“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的理念,办学之初就强调“培养人才为第一义”“讲究实学为第一义”,将蚕学馆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他深知,唯有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振兴注入力量。
从蚕学馆开始,学校便奠定了“讲求实学”的教育基调。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传统的经史子集,更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如解剖学、气象学、土壤学、养蚕、制丝等专业技术课程,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课程。这种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当时的教育界独树一帜,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学校被清廷御批誉为“开蚕桑改良之先声”。
在随后的岁月里,学校历经风雨,多次易名,从高等蚕桑学堂到浙江丝绸工学院,再到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每一次的变革,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壮大。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始终坚守着教育的初心,不断传承和发扬着“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
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赋予了浙江理工大学独特的气质。漫步在校园中,仿佛能感受到百年前先辈们求学的身影和奋斗的精神。这种历史的传承,不仅仅是时间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浙理学子不断追求卓越。
学校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钱塘校区内馆藏丰富的丝绸博物馆与现代化的图书馆相互映衬,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校园内的文化景观,如雕塑、碑刻、钟楼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学校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丝绸博物馆
校训校风,引领前行
“求是笃实”校风石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是浙江理工大学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厚德”,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致远”,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凭借卓越的才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博学”,倡导学生广泛地学习知识,通今博古,成为学识渊博的人;“敦行”,强调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求是笃实”的校风,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准则。“求是”,即追求真理,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笃实”,则要求学生具备纯厚朴实的品质,勤奋努力,专一坚定。在学习和研究中,浙理学子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不浮躁虚荣,踏踏实实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这样的校训和校风的引领下,浙江理工大学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学校设立了各类科研基金和项目,支持师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建立了多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人才辈出,星光熠熠
2013届校友王兴兴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
浙江理工大学自创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在近代,史量才、常书鸿、都锦生等校友便是浙理人的杰出代表。史量才,这位中国近代报业巨擘,以其卓越的报业经营才能和无畏的精神,将《申报》打造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新闻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
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他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坚守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
都锦生,这位中国近代织锦工艺的先驱,凭借着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开创了中国现代织锦业的先河。他的织锦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1926年在费城世界博览会上“都锦生织锦”就获得金奖,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友们同样表现出色。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带领团队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王兴兴凭借着对科技的热爱和执着,不断推动着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古茗茶饮的王云安,从一家小小的奶茶店起步,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将古茗茶饮发展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茶饮品牌。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
此外,还有健盛集团的郭向红、华鼎集团的丁雄尔、青岛日辰的张华君、宏达高科的沈国甫、矩子科技的杨勇、涂鸦智能的王学杰、米奥会展的方欢胜等众多浙理系上市公司老总,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展现了浙理人的商业智慧和创业精神。
这些优秀校友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成果的体现。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在校的学生们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教育创新,硕果累累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浙江理工大学始终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校以“艺、工、商”融合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在“艺、工、商”融合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工程技术能力和商业管理知识。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服装设计的理论和技巧,还要掌握纺织工程、材料科学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商业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在科研方面,学校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在纤维材料、纺织工程、机械设计、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学校自主培养的工程院院士陈文兴,在纤维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纤维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校的现代织锦发明人李加林,致力于传统织锦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织锦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织锦产品,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加林老师的作品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被媒体誉为“国礼大师”。
此外,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屡获佳绩,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鲁迅文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2019年至今获得省部级奖励300余项。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浙江理工大学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了地方研究院19家、及34个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省,并辐射省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这些研究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杭派女装领域,浙江理工大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凭借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他们成为了杭派女装的中坚力量。浙理系的设计师们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敏锐的时尚洞察力,推动了杭派女装的发展和壮大,使杭派女装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校园一景:从此走向世界
浙江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神秘力量”,凭借的是其百年的历史沉淀、独特的校训校风、特色鲜明的工科强校、杰出的校友群体以及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葛建纲)
责任编辑:陈倩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