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解码浙理工:爱国荣校——办学传统

发布时间:2025-02-26 11:21:0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浙江理工大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128载风雨洗礼,熠熠生辉。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诗,深刻诠释着“爱国荣校”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理人奋勇前行。

蚕学馆师生

时代危难中诞生:实业教育救国的初心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列强环伺,割地赔款,山河破碎,整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实业求国,教育强国”的理念如同一束曙光,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道路,林启便是其中坚定的践行者。

       1897年,林启怀着满腔热忱与救国宏愿,创办了蚕学馆,这便是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彼时的中国,丝绸产业虽历史悠久,却因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林启深知,要振兴民族经济,必须从培养专业人才入手。蚕学馆的创立,承载着实业救国的重任,成为中国近代丝绸教育的开山之作。

       创办之初,蚕学馆面临着诸多困难。师资稀缺、教学设备简陋,但这些都未能阻挡师生们追求知识与进步的脚步。他们克服重重阻碍,精心规划教学,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引入先进教学理念与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蚕学馆的教学成果显著,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罗振宇在《农学报》上发文盛赞,蚕学馆的声名由此远扬,为中国丝绸产业的复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校园内的林启像

战火纷飞中坚守:知识与精神的传递

       抗战时期,烽火连天,国家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浙江理工大学的师生们却没有退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投身抗战,在战火中坚守教育阵地,传承知识火种。

  学校被誉为“抗战的宣传队、科技的播种机、‘三农’的服务队”。师生们深入敌后,用激昂的演讲、生动的文艺表演,向民众宣传抗日思想,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与抗战决心;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科研活动,为抗战提供技术支持,如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保障物资供应;走进农村,为农民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稳固抗战的大后方。

  学校早期教师、中国新闻界先驱、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林白水,在福建创办了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他以教育为武器,传播进步思想,启迪无数青年的爱国之心,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之一。学生高帆,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他用相机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成为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其作品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战。爱国民族工商业家都锦生校友,铁骨铮铮,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决拒绝到伪杭州政府任职。他的工厂虽遭洗劫烧毁,但他的爱国气节与民族精神,成为浙理人的精神丰碑。报业巨子史量才,坚持抗战立场,其主办的《申报》成为抗战宣传、团结国民的重要舆论阵地,用文字的力量凝聚起民族的抗战意志。

   

蚕校抗战流亡办学图

时代发展中奋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历经风雨洗礼,浙江理工大学始终坚守办学初心,以国家利益为重,虽校名更迭20余次、校址迁移20多次,却从未动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在和平建设时期,学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持续为丝绸纺织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助力中国丝绸在国际舞台上重焕光彩;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凭借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为地方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进入新世纪,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4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上,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服务领域,积极与企业、政府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校训:厚德致远 博学敦行

新时代的辉煌:东方神秘力量的崛起

  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工科强校,浙江省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被外界誉为“东方神秘力量”。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学校过往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浙江理工大学继续秉持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砥砺前行。学校的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多个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崭露头角;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科研创新成果突出,多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与地方的合作更加紧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朱晓军教授,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人民大众,创作了大量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天使在作战》荣获鲁迅文学奖,展现了浙理人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报告文学《快递中国》《中国农民城》《巴黎有片榕树林——海外温州人的家国情怀》等,都是反映新时代浙江人创新创业故事、传播浙江精神的优秀作品。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更以文学的力量传递着时代精神,激励着师生们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回首浙江理工大学128年的发展历程,从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到在战火中坚守,再到和平年代的蓬勃发展,直至新时代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凝聚着浙理人的智慧与汗水,彰显着爱国荣校的精神力量。展望未来,浙江理工大学将继续肩负使命,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葛建纲)

责任编辑:陈倩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