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几个伙伴热情相邀,提议去海盐沈荡老街看看,盛情之下不好推辞,就携家人驾车前往。早就从自媒体上知道一些信息,近年沈荡老街变了模样,“谷仓书店”“胜利饭店”等特色景点非常火热,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城里人前去打卡。曾经在海盐工作多年,沈荡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这一次短暂的周末闲逛,还是让我感到惊讶,沈荡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我们驾车首先来到谷仓书店,这是一个由老粮库改造而来的书店。停车场非常开阔,边上还有配套酒店,几个圆筒型大型粮仓依然高高矗立在那里,我们漫步穿越过去时,都仔细打量这个庞然大物,当地的伙伴介绍,圆筒仓的开发利用还在研究谋划之中。这种圆筒型粮仓我很熟悉,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衢州乡村学校教书时,学校宿舍正南面就是两个数十米高的圆筒型大粮仓,与校园仅是一墙之隔,当时总觉得遮挡了视线,有煞校园风景。后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昔日的校园尚在,而高耸的老粮仓已经消失,重返校园时感觉仿佛缺了点什么。现在看到沈荡的粮仓还矗立着,既勾起我的回忆,也觉得这些历史遗存能保留下来,也是颇有意义,很不容易。
走过圆筒粮仓,来到由普通排屋仓库改建而来的“构想几何books谷仓书店”,人字型的门口都是透明玻璃,充满现代艺术感。走进大门,我们一行人顿时被里面琳琅满目的书籍所震撼住了,摆设很有艺术范,既有铺天盖地的气势,又有细节处的精美设计和摆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仔细一看,最前面的一个专柜摆放着余华的系列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文城》等等,余华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有句名言“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海盐正是他成长的“家”,也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据说余华近年经常闪现在海盐,还不时会出现在这个谷仓书店,让许多读者会有惊喜的“偶遇”,为这个谷仓书店增添了许多魅力和传奇。我们在书店里流连忘返,纷纷掏出手机拍照。陪同的伙伴介绍说,前不久一位市长到此考察指导,本来计划安排十分钟,结果却被这里的场景和浓浓的书香味给迷住了,足足逗留了半个多小时,赞口不绝的同时,还自掏腰包买了几本书。
从书店里出来,伙伴们带我去了旁边的咖啡屋,有一大一小,大的那间我们瞄了一眼,里面人还不少,满屋子浓浓的咖啡香。我们又转到略小的一间咖啡屋,这一间据说是原来粮站开发票的地方,门口圆形的空间改造成吧台,里面长条型空间则是卡座。我们一行人都找了位子坐下来,要了一杯咖啡体验一番,如此雅致的环境,不喝上一杯仿佛对不起这么美好的时空。放眼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海盐塘和横港两大水系的交汇处,河水静静流淌,同行的伙伴说这里的河道旁原来就是装卸粮食的码头,难怪大型粮仓就建在这里。我感觉似曾相识,突然记起十年前曾多次来过这里,当年黄浦江死猪事件后,海盐开始大力整顿无序的生猪养殖,彻底清理河道及两侧四处乱扔和漂浮的死猪,沈荡当年是养猪重点镇,这边上的河道曾是死猪漂浮的重点区域,昔日不堪入目的河面和基层干部群众奋力清理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里已经华丽嬗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旅游打卡点。
一杯咖啡还没喝完,热心的伙伴又送上一杯热饮,看上去上面也是有拿铁咖啡一样的奶花,“这是沈荡酱油奶茶!”哈哈,酱油还能当饮品,我们都好奇地品尝了几口,感觉味道真还很独特,有奶油香味,又有酱油的淡淡豆香味。我想,这肯定是沈荡的独特创造了,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来自沈荡那位痴迷于黄酒和酱油酿造的企业家汪曙青的创意。
于是,我们又聊到这家中华老字号的传统企业,我记得若干年前这家企业只是勉强生存,企业老板凭着对传统酿造文化的特别喜爱,坚持不懈经营着、探索着。但最近这几年企业的产品似乎越来越火,黄酒卖到数百一瓶,价格超过知名的绍兴黄酒,甚至比上等白酒还贵,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感觉关键还是找到了酒与文化的结合点,传统工艺与现代营销的结合点,呼应了市场对“原汁原味”的追捧,运用了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打响了传统工艺纯手工酿造的品牌IP。2021年10月,著名作家余华回乡,这家企业把余华请到企业品酒,还请他亲自帮助封坛,贴上“余华”两字的封条,那天我恰好陪同在场,感觉真还挺有戏剧性和仪式感。余华老师虽然并非好酒人士,每次回乡聚会,他喝酒也是不多,但对沈荡黄酒却是情有独钟,有一次他跑到嘉兴与我小聚,特意带来两瓶沈荡黄酒一起品尝,他对沈荡黄酒是赞不绝口。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每年举行颇为隆重的酿酒封坛仪式,成为传播和体验酒文化的重要节日。看到传统的酿造企业也不断创新,既传承和弘扬了传统的酿造文化,也融入了类咖啡奶茶一样的现代元素,我为企业家的执着与创新感到由衷的敬佩。
品完咖啡,我们一行来到沈荡老街。对于桥头那家因为《许三观卖血记》而火出圈的“胜利饭店”我并不陌生,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卖血之后都要在这里炒一盘猪肝,温二两黄酒,补一补身体,算是对自己的补偿,那是一个时代的悲情故事。而这个建筑正是前些年为余华的一部电影场景拍摄需要而修建的。我们进门匆匆瞄了一眼,六张桌子都有人,看来生意的确不错,需要排队等候。随后,我们就在附近的沈荡老街漫步。沈荡老街虽然没有附近的几个古镇那么出名,规模也较小,但我以为也是恰到好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过去,沈荡老街两侧多为陈旧破败的公管房,居住者以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人居多,每当台风季节来临,这里总是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重点区块。在海盐工作的那些年里,我曾多次到访此地查看情况,希望能尽快启动搬迁改造,却限于种种原因仅仅启动了部分危旧房的改造,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老街“衰老”的形象问题。现在看到当年没有完成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心里也是非常欣慰。可以想像这其中肯定有不少艰难险阻,实干者们必定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经过那座历史悠久的永庆桥时,曾经担任过沈荡镇党委书记的伙伴触景生情,他指着桥头的一片绿地感慨地说:“这里曾经有一户农户,做他的工作非常艰难,我来了好多趟,磨破嘴皮,好不容易才说服了他同意搬迁。”我感同身受地点头赞许,事非经过不知难。
沈荡老街的店面虽然不多,但感觉人气都还不错。现在,这些店面通过政策处理都已经收归国资公司所有,并出租给经营主体运营。伙伴们介绍说,刚开始也是没人愿意承租店面,大家对前景不是太有信心,后来政府动员当地企业家带头承租店面,人气渐渐集聚,生意也慢慢兴旺起来,为了提升经营的特色和品味,政府又动员承租的企业家把空关的店面退还政府的国资公司,重新出租给有需求有特色的市场主体。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当地的营商环境:企业家与政府之间关系之融洽和合作之默契。
沈荡虽然离海盐县城较远,企业家群体却相当活跃,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不乏专精特新。闲聊中得知几家熟悉的企业近年经营状况都还挺不错,那家做铝合金塑钢门窗起步的企业,已经通过科技创新进军航空、高铁等高端领域,那家在汽车配件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也不断巩固拓展新的市场,去年经营业绩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印象中沈荡企业稳健务实,专注精进,在整体市场较为疲软的宏观态势下,老企业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是太好了。
这些年古镇开发热火朝天,以乌镇模式为代表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文旅商业实践,在“修旧如旧”的旗帜下,大规模投资,商业化运作,封闭式管理,许多地方纷纷效仿,但我对盲目复制乌镇模式一直有所保留,巨额的投资是否有足够的收益?商业植入和文化移栽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会不会演变成为东施效颦?或许像沈荡这样属于后知后觉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都已经大变,另辟蹊径以开放的心态来挖掘本土文化,嫁接现代的元素,规模体量不追求高大上,开发进度上不追求“三年大变样”,而是逐步有机更新,慢工出细活。这里的景区是开放型的,不需要预约和门票,配套的停车场、大酒店小餐馆等也一应俱全,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离去,停车场还不收停车费,非常亲民和随意。当地伙伴介绍说:“节假日或双休日都人非常多,比较拥挤和热闹,如果是重要客人,建议还是工作日过来相对宽松休闲点。”
离开老街返回嘉兴的路上,我总觉得这一趟沈荡之行值得回味,那是什么味道?黄酒的味道?咖啡的味道?书香的味道?胜利饭店炒猪肝的味道?似乎都有一点。从开发者功利的角度,沈荡或许还没有足够可观的收益,但按照当下有识者倡导的“长期主义”思想,一切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只要它的特色和味道越来越吸引人,相信许多东西也是会水到渠成的。
沈荡还是那个沈荡,正散发出某些独特的味道,有些熟悉,也有些不熟悉,都吸引着人们前往,随来随走,一切随意。
(作者章剑曾任海盐县县长,现任嘉兴市南湖区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