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26日,笔者在《中国报道》刊发了两篇关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本科母校的文章,后接到了许多电话和微信,要求能对浙江理工大学多个角度进行解码解读。其中不少老教师是学校各时期发展的经历者参与者,他们表示学校能有今天的成绩,很欣慰也很感动。本文就从学校百年一脉相承的校风来解读。
百年传承:“求是笃实” 校风之溯源
浙江理工大学的历史,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担当的长卷,其“求是笃实”的校风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传承与升华。追溯至林启办学之时,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讲究实学为第一义”的理念犹如一颗种子,深深扎根于浙理工的发展土壤之中。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实业救国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林启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振兴的重要性,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结合,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这种前瞻性的办学思想,为浙理工奠定了“求是笃实”的基调。在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学校选送参展的丝品就获获得金奖,这不仅是对学校丝绸纺织技术的高度认可,更是“讲究实学”结出的硕果。它证明了浙理工在办学初期就已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1926年,学校成立推广部,朱新予老师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推广部长,在浙江杭嘉湖和宁绍地区建立了17处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一举措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让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产业一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求是笃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师生们身体力行的行动准则。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服务中成长,为学校的校风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八年抗战期间,学校虽历经艰难险阻,辗转于浙西、浙东、浙南山区颠沛流离,但始终坚守办学初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克服了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当地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桑养蚕提供技术支持。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传播农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学校被誉为“抗战的宣传队、科技的播种机、‘三农’的服务队”,这是对浙理工“求是笃实”校风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动诠释。在国家危难之际,学校没有退缩,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的使命,将知识与爱心传递给广大民众,为抗战胜利和农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时代变革中的坚守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浙江理工大学积极响应执行国家对高等专业院校的布局调整,数度迁址改名,但始终坚守服务丝绸纺织产业发展的初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优化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校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了 “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纺织品设计”“服装” 等专业。
这些新兴专业的开设,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在保持丝绸纺织特色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科领域,实现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求是笃实”的校风体现在学校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响应上。学校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浙江理工大学由部属院校划归浙江省管理为主,学校积极主动调整办学思路,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面,学校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与地方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学校更好地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改革创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机,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时各方面条件并不理想,学校以新校区建设、升格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等为重要抓手,以“求是笃实”之风,发扬“5+2”“白+黑”干事创业之精神,越是困难越有拼劲,凝心聚力,硬是将几大工程啃了下来,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国家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时,学校的目标就是“优秀”。在评估考核阶段,学校师生所表现出的“春蚕精神”(无私奉献、坚韧执着、自我牺牲、专注勤奋),深深感动了所有评估专家。每每说到这些往事,许多老浙理工人都无比感慨。浙江理工大学的师生能打硬仗。
新时代的卓越成就与典范贡献
2005年,学校改名浙江理工大学后,迎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保持丝绸纺织服装等特色的同时,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师队伍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实力和社会责任感。
徐辉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展对湖州钱山漾出土残片进行研究,确认是丝绢残片,其成果引起美国媒体关注报道,但她非常低调。2015年,钱山漾被确认为“世界丝绸之源”,其中徐辉老师的研究成果功不可没。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浙理工在丝绸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更展示了教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陈文兴院士的蚕茧高温触蒸前处理技术工艺,为缫丝这一古老的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国15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这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成果的背后,是陈文兴院士及其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的结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求是笃实”的科研精神。
沈炜教授在宁波 “6.10” 出口骗税案中所作的贡献同样令人钦佩。他凭借专业知识和智慧,为案件的顺利侦破提供了关键支持,共为国家挽回了 27.73 亿元重大损失。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浙理工教师的社会担当和专业素养,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胡旭东教授担任浙江理工大学新昌研究院院长,他的科研团队首创了变轨式无缝纬编成型方法,实现了纱线到成衣的“一键打印”,并因此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纺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纺织品图像检测技术和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他们立足地方产业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凌荣根教授退而不休,历时10年攻关,完成了系列新型纤维材料的攻关项目,研发了新型聚酯纤维,不起静电、不起球、很轻薄,比普通秋衣增温 3.1℃。凌荣根教授的事迹展现了浙理工教师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即使在退休后,依然心系科研和丝绸纺织行业发展,为推动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中:浙江理工大学沈炜教授
“求是笃实” 引领下的未来展望
浙江理工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始终坚持“求是笃实”的校风,不忘初心,以“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 1113 工作布局,为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求是笃实”将继续引领学校前行。在教学方面,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科研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鼓励教师开展前沿性、交叉性研究,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科创人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浙江理工大学的 “求是笃实” 校风,是学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学校的成长与变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浙理工人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浙理工将继续秉承这一优良校风,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向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勇迈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葛建纲)
责任编辑:葛建纲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