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非遗传承焕新彩:无为鱼灯的千年灯火

发布时间:2025-03-12 09:28: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千年鱼灯,传承不息

无为鱼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包拯从陈州放粮回朝后,朝廷为庆祝太平盛世,大放花灯,无为州敬献的八条鱼灯得到了朝廷的赞许。自此,鱼灯成为了无为民间的重要节庆活动,代代相传。清代《无为州志》中也有记载:“十三至十五上元为元宵节……张灯为鱼龙及百故事式,辅聚为乐。”这些历史文献见证了无为鱼灯的悠久历史。在安徽省无为市,每年正月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点亮一盏盏五彩斑斓的鱼灯,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一传统习俗已有千年历史,如今,无为鱼灯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世代相传的民间智慧。2011年,无为鱼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无为鱼灯文化价值的肯定,也为其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无为市襄安镇陶咀村,鱼灯的传承尤为独特。陶咀鱼灯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乾盛世,五柳堂陶姓家族为增进村民凝聚力,成立了以鱼灯为核心的灯会组织,名为“鱼鳌变幻”。这一组织由一条鳌鱼灯和八条小鱼灯组成,象征着“合家欢乐、四季平安”。陶咀鱼灯的传承不仅依赖于家族的力量,还通过严格的灯会组织进行管理。灯会的成员由陶姓和丁姓等十大房份组成,每只灯把子都由特定的家族成员负责,代代相传。每逢春节,村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灯舞仪式,祭拜神灵,祈求来年丰收。

鱼灯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传统的鱼灯骨架以江南毛竹为原料,经过破篾、削结、刮、弯、接等多道工序制成。鱼灯的表皮则用宣纸和牛骨胶制作,绘上各种吉祥图案。尤其是鳌鱼灯,头部雕刻了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神仙塑像,栩栩如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灯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如今,鱼灯已不再依赖蜡烛照明,而是采用锂电池和LED灯,既环保又美观。同时,鱼灯的表皮材料也由传统的宣纸改为高纺白羽纱,使鱼灯更加轻巧、亮丽。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尽管无为鱼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鱼灯的传承人才也日益稀缺。为此,陶咀鱼灯会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的灯会筹备组,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2024年,陶咀鱼灯会筹集资金,建立了灯会基地,为举办大型鱼灯盛会提供了场地和设备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鱼灯文化的传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为鱼灯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千年来民间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无为鱼灯的传承者们正以新的方式,让这一古老的灯火继续照亮未来。正如陶咀鱼灯会的口号所言:“昔日朝廷放灯,庆升平四海;今朝黎庶开心,贺幸福千秋。”无为鱼灯的千年灯火,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陶超 陶光园)

责任编辑:周雪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