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关于活化开化包山书院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19 10:48: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传统书院的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年两会期间,有关传统书院的活化利用,更是成为代表们的重要议题。开化县包山书院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记忆。如何活化包山书院,使其成为开化县文旅发展的新亮点。近日,笔者随“开化国学文化文旅产业生态研究”调研考察组参观了包山书院。本文从包山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入手,探讨活化包山书院的路径和策略,旨在为复兴活化书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抛砖引玉。

一、包山书院:历史的回响

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马金镇,有着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宋朝浙江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是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曾任朝廷讲义校尉检法官的“包山故里”人士汪观国(字廷光),“既仁而归”,在其居之左建的“逍遥堂”义塾。汪观国与其赋性颖悟、博学广闻的国学进士弟弟汪杞,在此论道游燕、课读子弟。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金华人东莱吕祖谦应好友汪杞之邀来此讲学,并被聘为逍遥堂学馆的主教席,汪观国两子汪湜、汪泓从其学。汪氏以苏东坡“听雨”诗句为铭,以轩匾曰“听雨”,即听雨轩。同年,朱熹参加“鹅湖之会”结束后,应两汪老之邀,携其胡氏夫人,也来到“听雨轩”讲学。朱熹离别后,汪氏们遵照他的“学规”“学训”,将书院办得红红火火。曾就学于朱、吕门墙的汪观国两个儿子汪湜与汪浤,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分别荣登国学和武举进士。

南宋绍定六年(1233)前后,湜、泓相继退仕归乡,在“听雨轩”旁扩建学舍,重振学馆,供四方负笈来学者住宿。南宋淳佑五年(1245),汪湜与汪浤在“听雨轩”设朱、吕灵位和塑像,供学子们早晚奉祀。景炎元年(1276),汪泓之孙汪继荣以进士任职朝中,经奏请,宋端宗赵昰亲赐“包山书院”字额,至此,书院正式定名。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汪浤子汪然、孙汪继荣请于省,立教官以塾为书院。元统元年(1333年),书院迁造于包山东麓(现马中操场北侧位置);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十六日竣工,汪继荣复请于朝,赐额“包山书院”,旨敕汪观国后裔汪庆为山长,以董其事。此后,书院虽历经多次修缮,但来此求学的门生仍络绎不绝,各方求学者数百人,文风大振,与当时浙江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的《八华书院》、婺州的《正学书院》齐名,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禁毁“东林书院”,政治迫害波及全国,开化马金亦深受影响,书院讲学之事日渐衰息,《包山书院》因年久失修而废圯。清初时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康熙年间才逐渐变为严格监督下的积极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汪氏后裔汪公毅、汪元秋等人上报县批准,集资重建《包山书院》,历时十载。康熙皇帝闻讯,亲自为书院题写“明伦堂”“万世师表”“学达性天”等匾额。重建后的书院规制宏丽:前厅门楼高耸,上有“包山书院”四字并圣旨一方;中为“明伦堂”,左院题名“景贤乡秀”;右院题名“绳武育才”;后为“先贤名院”,立朱熹、吕祖谦祠位、先贤牌位;最后为听雨轩,作休息宴饮之所。此时的包山书院与当时江南有名的广信《鹅湖书院》、南康《鹿洞书院》、吾遂《瀛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一时,马金成为浙西的文化教育中心。

包山书院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紧密相连。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衢之会”。南宋淳熙年间,是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堪比百家争鸣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几乎同时出现在以衢州为中心、半径300公里的范围内,彼此争鸣,熠熠生辉。从淳熙二年四月到淳熙三年四月(1175—1176),短短一年时间内,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张栻等人先后举行了“寒泉之会”(福建南平)、“鹅湖之会”(江西上饶)、“三衢之会”(衢州开化)三次学术盛会。“三衢之会”在包山书院举行,朱熹、吕祖谦等理学大家在包山的层峦叠嶂中,在檐角滴落的春雨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这场盛会所取得的成功超乎想象,因为有着自由的学术氛围,并产生一系列学术思想,使得衢州成为了中国儒学发展、交流的重地,也由此改变了浙江精神气质。“三衢之会”也被认为是中国思想史上,继“寒泉之会”“鹅湖之会”后又一次重要的学术盛会。

此外,包山书院还是《白鹿洞书院教规》的实验版。《开化县志》记载,早在1174、1175年,朱熹已为包山书院制定了“学规”“学训”,这个时间要比《白鹿洞书院教规》早五六年。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观点中的质疑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实践精神,很早就成为包山书院学子们的营养与方向。包山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重视学术研究、强调品德修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活化包山书院的思考

(一)整合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开化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钱江源、国家公园、根宫佛国5A景区等。活化包山书院,应将其与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例如,可以设计一条以“文化探寻之旅”为主题的线路,将包山书院与马金老街古建筑群、霞山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感受开化县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结合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推出“生态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了解书院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发展研游学活动,传承书院文化

包山书院承载着深厚的书院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应充分发挥传统书院“传道、习礼”的功能,大力发展研游学活动。开发以书院文化、理学思想、传统文化技艺等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如“朱熹理学研究”“古代书院生活体验”“传统书法绘画学习”等,吸引各地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体验。与大学开展共建活动,与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合作,建立长期的研游学合作关系,定期组织研游学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书院文化。

(三)推进数字书院建设,抱团借力发展

推进书院数字化建设,加入“浙里书院”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抱团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到今年底前总数将达到1000家,且全部国有博物馆已与乡村博物馆结对,送去资源、理念,指导展览工作。可借助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成效,开展“书院+乡村博物馆”策略,联动成立院馆联盟,“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举办各类临特展,如:书画艺术展、乡村非遗展等,让书院活化走上“立交桥”,实现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文创开发,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创产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包山书院的历史文化元素,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书院主题的文具、纪念品、服饰等。设计以朱熹、吕祖谦等文化名人形象为主题的玩偶、书签,以及印有书院建筑、诗词的笔记本、明信片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与书院文化相关的数字文创产品,如AR/VR体验产品、线上文化课程等,提升文创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包山书院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包山书院所在的马金镇,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激活包山书院文化基因,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引导当地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挖掘当地的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如开化汽糕、马金豆腐干、竹编等,进行产业化开发,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可利用书院的朱熹广场,开展嘉年华等活动,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包山书院与乡村的共同繁荣。

(六)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利用多种渠道对包山书院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文化类节目等平台,发布包山书院的历史文化介绍、旅游活动信息、文创产品推荐等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赛事,如书院文化节、乡村音乐节、诗词朗诵比赛、传统礼仪展示等,邀请媒体进行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加强与旅行社、旅游企业的合作,将包山书院纳入旅游推荐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活化开化包山书院,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开化县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为抓手,整合文旅资源、发展研游学、数字书院建设、加强文创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和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包山书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开化县文旅发展的新名片。(葛建纲)

责任编辑:张继红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