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409家,总估值超1.5万亿美元,占全球近30%,仅次于美国。创新的安徽,独角兽企业“群居”——合肥以10家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第7,安徽更凭借综合优势跻身全国独角兽企业热度最高十大省市之一。
“独角兽”的弄潮,只是安徽创新逐浪的缩影。如今,俯瞰江淮,科技的触角正向工业、农业、深空、产业、民生等各领域全维度延伸。
“汽”势如虹的安徽汽车产业,正加强区域合作、行业合作,以技术创新驱动抢占智驾技术高地,加速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跨越;
目标瞄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安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专业深度融合,不久前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合肥发布,标志着安徽在慢病防治领域首次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正式迈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国家队”行列;
在广袤农田里,越来越多的农机新装备竞相上阵,从“铁牛耕地”到“智牛耕云”,安徽农业新质生产力迎春释放……
今天的安徽,传承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宝贵基因,在“首创性、差异化”上不断聚力突破。
放大看,上九天可“牧星耕宇”——飞船升天,从压力传感器到电源电路等,都融入着“向深空探路”的安徽身影;嫦娥六号登月,携带的五星红旗就是“安徽造”。
放远看,下五洋可自主“探路”——能为深海地层做“CT”,并在深海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深空、深海、深地,安徽“原始创新”自立自强,智能制造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呈现全面开花态势。向“新”而进,首创不断,安徽蝶变的轨迹进一步说明——向未来探路,“原始创新”当自强。
在科技创新上勇当先行者,在新质生产力上抢占新赛道……安徽眼前的图景是创新的“景深”,脚下的路子是一条条通向未来的“新”路。
蹚新路、辟新途,尤其需要永葆创新的劲头,而人才是关键。当前,正值春招高峰期,各地对科技型人才展开“争夺战”。全省上下需紧紧锚定科技创新目标,持续深化人才领域改革,为科技人才创造更优的创新环境、研发空间,进一步放大全省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让科创之花更加绚烂绽放。
把“磁场”做强,人才才会近悦远来。“皖”有引力,关键在环境向优。也就是说,谈创新不能只讲创新,更要把能够萌发“创意”、锻造科技场景、结出创新果实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谋划。
也正因此,打造“育才聚才高地”,愈发成为安徽的共识。对于创新,安徽既舍得给政策,更舍得给地位。不论是企业,还是人才,只要时时想着创新、处处谋划创新、发展侧重钻研探索,就能获得最大的政策支持。
当前的安徽,正是创新向上、不断突破自我的机遇期、窗口期。越是向着“未来领域”挺进,越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在“首创性、差异化”上聚力求突破。
然而,回过头来看,原始创新往往是“慢热”的,有“见效慢”的特点,但却是创新体系的“地基”。锐意创新,步履不停,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我们就能孕育更多的创新之花,培育“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继续在创新赛道上跑出江淮新风采。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