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婺源看油菜花是一个很久的愿望。但当地的朋友小俞说,人太多太累,油菜花哪里都有,这个初冬不冷,不如去欣赏晒秋,定有惊艳。我们欣然前往,同游还有夫人、潘益平、任晓红。
婺源是一个以整个县城命名的全域国家级景区,景点甚多,不仅峰峦叠嶂、峡谷深秀、溪流潺潺、林木葱郁,其古道驿站、奇峰怪石、茶亭廊桥、古树名木、高山花海、小桥流水等构成了极具层次感的自然景观。更留存有以徽派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景观,文风盛行、名人辈出。其原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骨子里承载的是深厚的徽派文化,主要语言为婺源徽语,典型的身在江西魂归徽,因此这里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属于徽派,是古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之称,一代理学宗主朱熹就诞生于此。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为其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回乡省亲时在其祖墓周围按八卦布局手植,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现还存16棵,被誉为“江南古杉王群”。限于时日,我们只游览了石门、江湾、李坑和篁岭四处。
山水田园、酒香石门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石门村虽是小小自然村,却是一个拥有800余年建村史的徽派古村,23年10月11日,习总书记也曾到访。我们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沿着田野水泥路和樱花游步道绕村一周。但见村外青山远偎、沃野芳香,在冬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村边溪水萦洄、古树参天,月牙形绿洲半抱村落;村内石板小道、粉墙黛瓦,人间烟火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小卷徐徐打开,尘世的喧嚣瞬间被远远抛却身后,只剩内心的平和与这里的山水温柔相拥。
远处绿油油的田地里,背靠青山竖立着几个硕大的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口摆满了各种农货,算是对青山绿水的践行成果。几棵老樟树,生生扎根在田地里,俨然石门村代代相传的老祖宗,粗壮的树干长满岁月的纹路,见证着村里的兴盛变迁。繁茂的枝叶好像一把巨大的伞盖肆意舒展,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凉风拂起,树叶沙沙低吟起悠悠村事。树下,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拉着家常,讲述着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有小孩儿嬉笑奔跑,纯真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为安静的村口凭添朝气;有几个回乡的青壮年在神侃五湖四海,“偷得浮生半日闲”。
小溪穿村而过,一路欢歌,是石门村的动脉。水清澈见底,水底沙石和游鱼清晰可见。溪边,几个妇女们蹲在石阶上捶打着衣物,欢声笑语随着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偶尔有几只鸭子在水中嬉戏,欢快地扎进水里,又扑腾着浮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一朵朵,给静谧的小溪带来勃勃生机。河两岸落叶乔木形成一片原始生态,有的直拔云霄,有的卧跨两岸,有的婆娑爪牙,有的舒缓轻舞。弯口绿荫林下,一座环形雕塑内,两只蓝冠、黄喉小鸟雕像相依相偎,这里是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栖息地,每年4月到7月,小家伙们就会飞到这里来,在两岸的古树上筑巢繁衍。村民们也会自发组建护鸟队,撑着竹筏、沿着河水巡护,让蓝冠噪鹛们安心繁衍生息。
从小溪边绕进村内,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眼前是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白墙黑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马头墙层层叠叠,如跳动的音符,奏响着时间的旋律。墙壁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是时光精心绘制的画作,自然贴切。每一道裂痕、每一片青苔,都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走进古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镶嵌在门楣、窗棂、梁柱之上。木雕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促膝长谈,或颔首微笑,或举杯畅饮,团聚一家其乐融融;砖雕花鸟鱼虫灵动鲜活、呼之欲出,或展翅高飞、或游弋水中、或结伴游戏,仅限自由欢畅的动物本性;石雕瑞兽威严庄重,或爪牙咧嘴,或横眉竖眼,或潜猎假寐,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家园。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与心血,也让石门村有了文化的发酵。
小巷地面青石铺砌、干净整洁,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等随处可见。村中心的申明亭、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非遗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人文景观则处处则展现着当地农民的智慧和内涵。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晒秋好时节,但见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和各色豆类铺满广场的晒盘,再加上跳跃其上的点点阳光,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当地村民满溢的喜悦。在婺源,家家户户都有晒秋的习惯,随着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晒秋更像是晒丰收、晒喜悦、晒幸福!
转一个弯是一家查记酒坊,和老板娘攀谈,得知这可是当时习总书记夫妇驻足买过酒的地方。酒曰1011,是习总书记到访的日子,很有纪念意义。看着老板娘一脸的自豪和欣喜,我们也被感染,便各自买了两瓶1011石门米酒,打算回去好好品尝村民自酿的甜蜜。
轻启酒瓶,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浅酌一口,醇厚馥郁、入胃入肺。这瓶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石门村发展的见证者。幸福石门,都浓缩在1011酒中,这就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山水田园、酒香石门。
萧江巨族、徽韵江湾
婺源江湾,山水形胜、古韵遗芳,原称“云湾”,始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座具有丰厚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村中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德庆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后改称江湾。
“翠耸门前一蟠龙,黛矗屋后万萧江”。踏入江湾,就像翻开了一本古老的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温柔。这座隐匿在赣东北青山绿水间的千年古镇,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浸透着独有的魅力。远处后龙山苍翠澹远、山岚如纱、氛氲缥缈、烟树婆娑,掩映着千年徽州古村。近处高低层叠、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了富于韵律的天际线,光影灵动、流波清莹,将粉墙黛瓦幻映水中,似积墨渍染。
穿过村口的重檐牌楼,沿着幽幽的石板路走进江湾的巷弄,漫步徜徉,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的各式徽派建筑,灰墙黑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底色水墨素雅;在晨光熹微的轻抚下,笔触细腻悠远。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踏入江湾的街巷,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旧河。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纹理,每一步都镌刻着深深浅浅的印记,让你感受到历史的沉淀。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石板路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给这条古老的街巷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马头墙层层叠叠、翘首长空,像极了昂首嘶鸣的骏马,又似起伏的山峦、灵动的音符,极具韵律之美,奏响着岁月的旋律。墙面因岁月的侵蚀,泛起淡淡的黄色,壁面上爬满了斑驳的青苔,那是时光留下的温柔吻痕,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窄窄的巷子,高高的院墙,偶尔还会伸出几枝娇艳的花朵,给古朴的街巷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中。
转角处,一盏红灯笼悬挂在一座老宅门楼,封火墙青苔斑驳,藏风聚气,端庄秀雅的门楼屋脊、雀替窗棂、徽派三雕精巧玲珑,绘声绘影。“泉水温随时令转,庭花笑引客人来”,恍惚间仿佛望见旧时小姐正身倚花窗框景探望。步入旧巷深处的江永纪念馆,见庭院中桂树亭亭、紫竹摇曳,厅堂匾额楹联措辞隽永、回味深长。堂中书斋取名“弄丸斋”,是他晚年伏案著书的地方。不慕功名,江永一生蛰居江湾乡里,精深研习、著作宏富、开办学堂,受人敬仰。
江湾的梨园河,是古镇的灵魂,清波滟滟,似剔透玉带环绕着江湾古村。清澈见底的溪流穿镇而过、潺潺流淌,奏响了一曲悦耳的自然之歌。溪边,妇女们在捶打着衣物,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孩童们在水中嬉戏玩耍,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建筑和绿树,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如梦如幻。
古朴典雅的江湾风光来自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那就是家族文化的传续。这里走出了许多荣耀家族的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承,激励着后辈前进。
“千年古村文风炽,钟灵毓秀有乾坤。走进村口的中心广场的江氏宗祠,那庄重肃穆的建筑、精美的木雕和壁画,无不彰显着江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立于门口,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高大的石柱,威武雄壮,撑起了祠堂的威严;精美的藻井,图案绚丽,彰显族人的智慧;密布的族谱,光彩厚重,诉说着先辈的荣耀和对后人的希望。整个萧江宗祠,飞檐翼角、气势闳阔,仪门庄重静穆,梁栋精雕巧琢。这里曾是江南“最好的一座宗祠”,历经沧桑,记载了江湾古村千年文脉的源远流长。这里曾走出一批状元进士、学士鸿儒、名将名臣、商贾名流,为婺源“书乡”之代表。
萧江氏乃西汉初宰相萧何的后裔,名人甚多。南北朝时,有梁朝开朝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唐代有中国史上罕见的萧氏“八叶宰相”;明清民国有抗倭名将江一麟、明代医家江瓘、宫廷太医江一道、代朴学大师江永、教育家江谦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萧江第三十八世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2001年5月江泽民到江湾视察,一下车便高兴地挥手说:“乡亲们好!”,他走遍全村,访问农家,看望江湾中心小学师生,称乡村教师“劳苦功高”,并亲题“江湾”二字,至今被雕刻在江湾村前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上。
时空交错、幻化百年。仰望萧江祠堂大门前“一龙临江千秋盘胜地,双马回首万代降英才”楹联,以及堂内“萧江巨族”匾额,不仅热血沸腾、思潮翻涌: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兴盛岂在朝夕?没有一段段时间恒久的碾压,没有一代代后人恒久的勇进,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夜幕降临,江湾渐渐被夜色笼罩。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淡墨的山水画。街巷里,亮起了昏黄的灯光,那柔和的光线,洒在石板路上,给江湾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夜的寂静,却又让这份宁静显得更加深沉。婺源江湾,是岁月的呢喃,是一段流淌在日月长河中的历史。它用它的古朴、宁静和美丽,诠释着时光的韵味,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徽韵江湾,岁月长歌。
枕水而居、烟火李坑
李坑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建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戊年(公元1010年)的千年古村。四面环山,村外两条小溪依山而流,一直到村中才汇合。四野旷阔,杂草丛生,颇显荒凉,溪沟里有陈旧的竹筏停靠,几个老人在烤火取暖。在一座破旧的“狮傩庙”前,走过来一位老婆婆,好说歹说一定要带我们去参观吃饭,快到村口,老婆婆便把我们移交给了她小媳妇,算是完成了营销任务,我们有种掉坑被卖的感觉。好在小媳妇很热情,一直喋喋不休地给我们介绍,低沉的情绪也被慢慢点燃。
待几个转弯到的村口,终于别有洞天,热闹起来,我们也来了兴致。原来那只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人生惊喜无处不在。只见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上写着“中国传统村落”几个黑字,上头是一句马致远的小句“小桥流水人家”。石头后面是一棵古老的桂花树,年代久远,树形庞大,据说胸径粗达0.9米,高11米,冠幅半径达7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开放,有香飘十里之说,是李坑的风水树,我们也求合抱,互相祈福。
真正踏进了李坑,仿佛踏入了一场尘封已久的旧梦。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似是岁月伸出的脉络,将每一处景致串联,带着我们走进这枕水而居的烟火人间。
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李坑总体布局极为讲究,古建保存完好。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等各种材质的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串列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溪边是错落有致的徽式建筑,小巧玲珑的各种民居、店铺挤挤挨挨地相连着,马头墙高高翘起,别有风韵。每间屋子都挂着一串串鲜艳的红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既亲切淡雅、又热情热闹。尤其一面用红辣椒串就的国旗挂在雪白的前面上,更是朴素热烈,满满的正能量,吸人眼球。走近每间建筑,便能看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纷呈其上。木雕形象神态各异、灵动逼真;石雕图案点面结合、笔力雄健;砖雕线条深入浅出、细节流畅。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李坑历史文化的见证。很多正堂都挂一块诸如“春蔼堂”等的牌匾和旧式山水画、对联,下面是古色古香的红木座椅,并供奉神仙偶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建于明代的武状元李知诚的状元府第,更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是游客了解李坑村历史以及古代状元文化的重要场所。灰墙黛瓦、飞檐雕窗,建筑装饰疏朗淡雅,展现出古朴而典雅的气质。院内有一鱼塘,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鱼塘屋”。后院有棵800余年的紫薇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据说是武状元亲手种植,树干只有半边,看似衰老不堪,却依然能够年年萌发新枝,开花结蕾,花期长达九十天,堪称江南一绝。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
河边是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溪上横卧着几座古桥,桥身斑驳,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记录着小镇旧事。有的是简单的石板桥,质朴无华;有的则是带有雕花栏杆的石拱桥,透着几分精致。村民们在桥上往来,或挑着担子,或背着竹篓,身影与古桥、溪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图景。
晨光熹微,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落在李坑的粉墙黛瓦和清清小溪上,水波潋滟,倒映金边屋舍,像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站在桥上,抬眼远眺,远处山峦连绵起伏,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之中,如梦如幻。桥下,溪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在水草间欢快地穿梭嬉戏,偶尔还会吐出几个泡泡,打破水面的平静。溪边,早起的妇人蹲在石阶上,棒槌敲打着衣物,发出清脆的声响,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晨曲。走进村子,小巷幽深静谧、纵横交错,宛如迷宫。巷子里的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有的石板已经被历史打磨得光滑剔透。两旁的墙壁爬满了青苔,墙角偶尔还会冒出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古老的木门半掩着,透过门缝,能瞥见院内栽种的花草,或是几盆绽放的菊花,或是几株翠绿的兰草,在这古旧的氛围中,为生活凭添一抹亮色。偶尔会有一只懒散的小猫从脚边悠然走过,或是一条摇着尾巴的小狗好奇地打量着外来的客人,它们的存在,让这个古老的村落别有情趣。
李坑的午后,阳光变得有些慵懒,洒在街巷里,让人的脚步也不自觉地慢了下来。我们在一处临河的“申明亭”里坐下,亭上有楹联一副“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小媳妇介绍说,这是他们村里聚会的场所,每周对村民进行赏善罚恶,凡是村中经审查有过错的人,不许从亭中走过,而必须从亭边的石头小径低头绕过,以思悔改。于是稍作停留,点一杯当地的咖啡慢慢品起来,以示敬畏之情,想不到小小村落,还颇有点现今议事厅的味道。咖啡热气袅袅升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此时,不妨放下尘世的纷扰,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溪边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尔有一片叶子飘落水面,随着水流缓缓远去;一些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却也赋予了他们平和与宁静。远处的田野里,农人们在辛勤劳作,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质朴而真实。
沿游步道我们登临村边制高点小山包,李坑古村尽收眼底,临瞰村中巷衢纵横,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瞬间,都一览无余,好一派乐山安宅的隽逸气象,好一幅古风新韵写实图画。每一个李坑人,都在忙忙碌碌地吆喝接客、种菜养鸡、生火做饭,空气中沉淀着岁月的人间烟火。它让我明白,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还有这样一片净土,能让我们栖息冥想;还有这样一群人,能让我们回归本真。这里没有繁华喧嚣,只有最纯粹的生活和最质朴的情感。这里,时光已慢,岁月已沉。
梯云村落、冬韵篁岭
“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苏轼)。 篁岭,位于石耳山脉,面积7.8平方公里,有500多年历史,属典型山居村落。景区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天街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板块组成。整个古村悬挂在山崖上,地无三尺平,村庄聚气巢云,数百栋徽派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在百米落差的坡面,天街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似玉带将经典古建环绕。村外千棵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叠翠,是名副其实的梯云村落。踏入篁岭,仿若穿越时空隧道,回归了古老岁月。
我们一行五人亦步亦趋,从“天开篁岭”石牌坊进入,缓缓而行,直到华灯初上才离开,已记不得上上下下登攀了几个石阶,绕过了几个转角,更记不得具体的景点和细节了,但一种山回路转、秋实满满、时光陈旧的乡土感是真实的。
古村天街很重视村庄规划,讲究风水,依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布局建设。天街长388米,横贯东西,九条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的各个角落。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脚下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篁岭人的足迹。徽派小筑层楼叠榭、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坡上,粉墙黛瓦在阳光的轻抚下,泛映着柔和的光线,似在诉说着往昔旧事。风火墙高高翘起,像是要与蓝天对话,又像是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家园。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砾,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古朴与宁静。作为“商业一条街”,天街两边商铺林立,各种特色业态在此汇聚,有婺源三雕之一的木雕在现场雕刻、修复,有民间艺人制作竹编用品、工艺画伞、现场作画等。在天街还可品尝如蒸汽糕、清明果、霉干菜扣肉烧饼、豆腐脑、臭豆腐等独特的婺源小吃,也可品尝自猎、自种、自养的“天街农家宴”。
花溪水街是婺源篁岭旅游度假区除古村天街外,又一条商业娱乐街。水街高低错落布置有酒吧、咖啡、甜品、茶舍、香道馆等休闲业态,面上沿街还布置了石磨、水碓、悬浮怪屋、水雾装置等景观。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溪水欢快地跳跃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首天然的乐章,为这宁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溪边,偶尔能看到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悠闲地聊着天,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不禁让人心向往之。花溪水街不但解决了篁岭一直以来缺水的问题,修复了古镇受山洪破坏的环境,还打通了水口与天街、花海之间的双向游览线路的闭环,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旅游旺季过于拥挤的状况,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初冬在篁岭立身于层叠不穷的灰白建筑边,欣赏绚烂的晒秋才是最美的视觉盛宴。晒秋并非秋季“专属”,其“秋”字是指丰收的果实,所以晒秋,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农作物可晒。由于篁岭高高低低、坎坎坷坷,村庄平地极少,篁岭人家为顺应自然地形,屋顶架晒成了农作物的主要晾晒场地。家家户户在顶层全层拓开搭起晒架,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加上篁岭全村房屋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岭晾晒更具美学意义上的层次感。我们虽没见到篁岭春天绚丽翻滚、漂香四溢的花海。却能走进秋天色彩的天堂,也是一种眼福。家家户户的屋顶上,晒满了丰收的果实,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橙的南瓜……各种色彩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晒秋”图。这独特的民俗景观,是篁岭人热爱生活的和喜庆丰收的最好诠释。漫步在古村小巷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晒秋场景,那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就像一串串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整个秋天;那一堆堆金黄的玉米,仿佛是阳光的化身,散发着温暖的光芒……篁岭晒秋不仅是一道壮丽的景观、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在岁月沉淀中徐徐铺展的烟火诗篇。2014年国庆节前夕,篁岭晒秋大妈用粮食晒出了一幅国旗为祖国庆生,就是“最美的中国符号”。
眼光所到,皆是斑斓。我们惊叹连连,在一个屋顶,纷纷抱起金黄色的大南瓜留下灿烂无邪的微笑,背后是被夕阳渲染成金色的连绵的梯田和群山。这就是篁岭梯田,是篁岭古村古街外的另一道独有的花海风景线。每年春天,婺源的油菜花海便会吸引数十万游客纷至沓来,驻足观赏这“中国十大花海”和“全球十大最美梯田”。
我们错过了春日,但篁岭梯田,自有冬韵。凉凉的山风划过,梯田便褪去了秋日斑斓,换上了一身独属于冬日的素装,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舒展。走过悬桥,我们高处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像是大地亲手编织的巨大阶梯,通往未知的远方。冬日的阳光并不热烈,却给这梯田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让原本单调的田埂有了别样的生机。田中水洼,宛如一面面破碎的镜子,倒映着青白的天空和远处若隐的山峦,波光粼粼间,是大自然馈赠的梦幻光影。近处,是整片整片绿油油的油菜苗,娇嫩无比,它们可是明年勃勃春日的天使,婺源的季节轮换就是从这些幼嫩的小家伙们开始的。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估计你也想不到,多少万物凋谢在这个凛冽的寒冬里,唯有这稚嫩的身体却能快乐地扛过,静待明年花发,还世界一片满满的丰收和喜悦。田地边,偶尔几只麻雀停歇在田埂上,叽叽喳喳,打破了这冬日的寂静,又转瞬飞远,只在旷野里留下几声鸣叫漫山回荡。沿着田埂漫步,脚下传来泥土与枯草混合的气息,质朴而醇厚,那是大地最本真的味道。田边的树木,早已褪去了繁茂的枝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相互交织,与远处的梯田、村落构成了一幅疏朗交错的画面,清朗而深邃。
篁岭的徽派古村就隐匿在这梯田的怀抱之中。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层层叠叠的冬日梯田,古村定会孤单不少。篁岭的冬日梯田,没有春日的繁花似锦、夏日的郁郁葱葱、秋日的五彩斑斓,却以它独有的娴静、质朴和坚韧,深深地撼动着每一位访客的心灵,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去品味。
夜幕渐临,古村灯光陆续亮起,星星点点,与天上的繁星遥相辉映,仿佛点亮了整个旷野、整片世界,一种天地交融的流光溢彩在古村呈现。远处山峦和梯田则在夜色中交叠隐现,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此时,在江南的版图中,这座隐匿在婺源山水间的古村,用它的古朴、宁静、美丽和热情,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关于冬日田园的梦。在这里,时光慢步、心灵栖息。此时的篁岭,只属于冥想,可应“风篁岭下青春晚,寂寂应知我独来。”句(韩淲《辩才塔院次致道韵》)
2025年2月25日
(孔鸿徳)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