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嘉兴工作不想转眼已经二十五年了,感觉真是弹指一挥间。能到嘉兴来工作,纯属有些意外,回想千禧之年奔赴嘉兴的过程,感觉还是颇有些意思,其中有幸运,也有曲折和波澜,那是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抉择。
200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是世人关注的千禧之年。那年是我在衢州市衢县(区划调整后为衢江区)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也是在衢县工作的第十七个年头。我自师范毕业分配到衢县,从乡村教师到机关干部,从县委办的普通秘书到县委办副主任、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期间也经历了不少人和事,个人的阅历也不断增长。在这个跨世纪之年,恰逢县委主要领导调整,作为县委办的一员,一方面努力适应和服务好新的领导,另一方面也思考着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会。
恰好在这个关节眼上,我偶然发现《浙江日报》刊登嘉兴市选拔第四批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公告,共推出2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岗位,面向全省竞争性选拔,时称“双推双考”,即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笔试和面试相结合。我仔细研究公告的内容,特别是报考条件,发现自己完全符合报考条件要求,且不用组织批准也可以自荐报名,内心窃喜,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决定采取个人自荐方式悄悄报考,不惊动领导,等有一定结果再说。至于报考岗位,我选择了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一方面觉得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与此岗位比较匹配,业务相对熟悉,另一方面,我猜想搞文字是苦差事,有实力的人不太会报考这个相对冷门的岗位,应该尽量避实就虚。于是,我把报考的相关资料通过传真方式报送给嘉兴组织部门,然后,不动声色地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半月谈》等资料,研究时事政治等,为考试做准备。
我第一次过来参加考试是星期六,从衢州乘火车过来,入住嘉兴市区禾兴路的秀城饭店,这是嘉兴市政府机关事务局管理的饭店,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嘉兴市区住宿。主考单位没让赴考者承担住宿费和伙食费,这让我印象非常好,感觉嘉兴以礼相待,有诚心很大气。一同参加报考的人很多,每个岗位都有数十个人报名,交谈中发现还有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考友,考友交流中有人说嘉兴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靠近上海和杭州,区位胜过宁波和绍兴,以后发展前景非常光明。考友交流的话语让我很振奋,心想,如果真能到嘉兴工作,那真是太好了。
当时嘉兴对这次考试的组织工作非常重视,时任市委组织部的蒋部长还专门召集考生开了一个会,说明这次面向全省公开选拔的背景意图和相关规则程序等,并提出有关要求。蒋部长讲话是脱稿的,感觉既有水平也很真诚。第二天,笔试借用在嘉兴学院的校区内进行,我考试结束就乘火车返回衢州,也不知道考得如何,心想重在参与吧。
回去没几天,我通过网络了解笔试考试的成绩,我在报考职位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这个组别中名列第一,这给我了极大的鼓舞。其实两年前衢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公开竞争性选拔时,我也曾笔试第一名,但后来面试没有充分准备,也缺乏经验,最后没有入选。此次笔试以第一名成绩入围,我决心认真准备面试,争取面试也能取得好成绩。我查找了面试技巧的有关资料,根据上次报考市政府办副主任的面试经验,给自己出了一堆自问自答的面试题,从时事政治到机关事务处理,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赶赴嘉兴参加面试同样是双休日,我是入住越秀南路嘉兴市建委的一个培训中心(招待所)。跟我一同入住一个房间的是金华某县的一名局长,我们也简单作了些交流,他也跟我一样是偷偷出来考试的,入住期间还在不停打电话处理工作事务。当时我在嘉兴没有什么熟人,只有市委办公室搞信息报送的秘书小周曾一起过参加党委系统信息业务培训,我打电话向他通报了情况,小周闻讯非常热心,他和他的处长一定邀请我一起共进晚餐,我们三个人就在白天鹅宾馆(原市卫生局所属)吃了晚饭,还喝了几瓶啤酒,因为第二天还有面试,也没有太尽兴。
第二天的面试是在中环南路上的一所中专学校校园,一个教室一个面试组,我不认识考官中任何一位,后来才知道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这个组的主考官是时任市政协主席徐良骥,我在嘉兴工作后碰到徐主席和有些部门领导,经常会说起:“我曾经是你的面试考官”。面试一共三四个问题,我按事先准备的内容作了回答,尽量保持镇定和冷静,说出一些要点。我不知道回答得好不好,感觉还是有不少遗憾和不完美,在返回衢州在火车上还在懊悔某些问题回答得不太到位。但意外的是,第二天,网上就公布了面试成绩,我又名列报考岗位的小组第一。这下子我内心兴奋不已,感觉投奔嘉兴已经非常有希望。
但最终的难题需要面对了,怎么跟现任的领导即县委书记汇报?履新才几个月的县委书记工作干劲十足,正踌躇满志推行他的新政,我作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大家眼里的领导身边人,此时另谋高就,的确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容易被领导和外界所误解。经历一番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向领导和盘托出。一天下午,我走进县委书记办公室,汇报了参加考试的情况。县委书记边听边沉下脸,如我所估计的那样,严厉批评了我未经请示汇报参加考试,我不好多作辩解,怀着沉重郁闷的心情退出领导的办公室。次日,县委组织部长找我谈话,既和颜悦色又语重心长,希望我放弃嘉兴的考试等等,并暗示了可能的后果。
此时,我的确是压力山大,嘉兴如此有前景的一个城市,这么重要的一个岗位,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好不容易过关斩将入围,难道能够轻言放弃吗?更何况这种公开透明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方式,正是当时中央组织部门所倡导的,是推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名正言顺且光明正大的事。我不敢轻率决定,找几个要好的朋友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都鼓励我放手一搏,家人商量时尽管充满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但也支持我闯一闯,于是我决心顶住压力,继续勇往直前。
此时,嘉兴的公开选拔还有第三个环节:到拟任职单位演讲。我抛弃顾虑,再次赴嘉兴参加了演讲。市委政策研究室人少,这次演讲是市委办公室全体同志一起参加的,我们入围的四位干部先后进行了演讲,然后,由参会人员进行测评。至此,公开选拔的三个环节都完成,最后进入组织实地考察和市委会议决策的阶段。
从第一次笔试到市委最后决策,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到衢州实地考察我的是嘉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亲自带队,内行人跟我说,看架势你是会用的,不然不会组织部长亲自来考察。我也只好安慰自己,但愿会成功,应该会成功!期间,又碰上了衢州市组织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开竞争性选拔考试,我按照组织要求也参加报考,选报的岗位是市教委副主任,结果我笔试面试又继续名列前茅,那一年我应试好像特别顺风顺水。两个岗位同时入围,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求不要两边都落空。但衢州这边获悉我的情况后,在干部考察这个环节就没有实施,似乎有意等待嘉兴方面先作决策。这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我及家人内心都非常煎熬,七上八下,不知道能否胜出,同一岗位有四名入围考察的竞争对手,个个都很优秀且很有优势。同一批入围者中,来自嘉兴地区之外的仅仅六七人,我除了打打电话了解嘉兴方面动态之外,只能耐心等待。据说,当时因为市委主要领导外出访问,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最后决策被拖了下来,一直等到国庆之后的10月15日,嘉兴市委才召开常委会作出最后决定。
2000年的10月15日傍晚,我正和几个朋友聚会,手机铃声响起,我一看是期盼已久的嘉兴区号电话,顿时意识到好消息终于来了。果然是市委组织部电话通知我:确定为此次公开选拔的最后决定录用人选,次日即赶赴嘉兴市委组织部进行任职前谈话。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心想,我终于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历史性的一步。那一晚我睡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
我即将到嘉兴任职的消息迅速在衢州干部队伍中传开,有人转告我说,时任市委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拿我当例子,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素质也是不错的,能参与发达地区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中胜出。一时间越传越神,激励了许多基层年轻干部,那段时间里,前来与我交流心得的人络绎不绝,邀请为我举办聚会祝贺的朋友也一批接着一批,一时间我从衢州城的无名小卒成为干部队伍热议的知名人物。即将告别衢州前往嘉兴报到之前,县委书记也不计前嫌,特意在桔海宾馆设宴为我饯行,好好鼓励祝福了一番。
当我坐上北上的列车之时,内心充满感叹,别了,衢州!别了,朋友!千禧之年我作出了重大抉择,嘉兴将开启我未来的人生道路。
时过境迁,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当年一起在竞争性选拔中入选的19人,都已经发生很多变化,多数人都有优秀或良好的履职表现,有的还跨入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行列。到嘉兴工作后,有领导透露内情说:“当时有的岗位人选难分上下,最后还是优先考虑嘉兴之外的人选,因为本地干部后面还有机会使用。”我庆幸曾参与过这么一次公开透明的竞争性选拔,享受了一次干部制度改革的时代红利,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难忘的故事。(章剑)
(作者章剑曾任海盐县县长,现任嘉兴市南湖区政协主席。)
责任编辑:马玉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