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仁心织就健康网——记宁波市海曙区中医医院何红艳的医者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28 09:05: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基层医疗体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型。当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群众“家门口看好病”的期盼日益强烈时,一位医者带着二十年积淀的医学智慧回到故土,在甬城书写着“大医精诚”的时代注脚。  

何红艳,中共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宁波市拔尖人才。从成都百年三甲专科医院到家乡基层一线,她以“填补空白”的魄力与“精进不休”的执着,在肛肠医学领域刻下鲜明印记。  

破局者:躬身基层,重塑专科格局

2019年,在成都某百年三甲肛肠专科医院深耕15年,带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回到宁波的何红艳,敏锐地捕捉到女性肛肠疾病患者“就医难”的痛点。彼时,家乡肛肠专科领域女性医生稀缺,许多女患者因“就医尴尬”辗转异地求医。"必须建一个全女性的高水准的肛肠诊疗团队!"这个念头在她心底扎根。2023年,海曙区中医医院,一所拥有60余年历史、以中医儿科、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等闻名的区级中医院,正谋求新的突破 ——计划填补中医外科空白。面对“零外科基础、零专科团队”的现状,何红艳医生没有犹豫,她以坚定的信心,加入海曙区中医医院,以“拓荒者”的姿态开启建科征程。

“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创造什么。”她白天接诊、义诊,夜间设计流程、培训团队,何红艳医生事必躬亲,常常忙得误了饭点,忘了下班。她踊跃参加区卫健委的中医素养培训,担任培训师,并进入乡镇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专题讲座,将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给近两百名基层医生。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中医药文化六进”行动——进社区义诊、进学校科普、进企业筛查……,还不辞辛劳到高山地区上门送医,甚至在闹市区支起“中医健康集市”,累计服务群众千余人次。在区中医院的全力支持和精心培育下,短短两年,科室从一开始的一月一两台手术跃升至每月20台。更在宁波首创便秘专病门诊、肛门瘙痒症门诊。2023年,海曙区中医医院荣膺全国便秘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称号,成为宁波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更是成为“家门口医疗”的标杆实践。

摆渡人:融贯中西,重构医患对话

早年在美国梅奥诊所访问学习的经历,让何红艳医生深刻领悟“患者至上”的真谛。她将这座全球顶级医学殿堂“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本土化,开创“三全诊疗”模式——全程倾听、全景解析、全心共情。  

诊室里,何红艳医生用“旧衣袖口”“紧闭门闩”等生活化比喻拆解专业术语,她还一边讲一边画,图文并茂地讲解生理结构、病理机制。她会耐心地回答患者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并热心地做好心理疏导。面对复杂的便秘患者,她独创“双轨处方”——既开具中药方剂,又量身定制“生活处方”,从饮食到运动,从情绪到排便习惯,无微不至。何红艳医生坚信只有调整好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调整好心态,才能让患者少跑几趟医院。

这种“医疗+教育”的深度互动,让患者成为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正如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何红艳医生给的不仅是药方,更是一把打开健康生活的钥匙。”  

革新者:精进术道,破解医疗痛点

面对“痔疮手术天下第一痛”的千年难题,何红艳创立“舒适化肛肠诊疗”体系。何红艳的手术理念同样浸润着国际化视野。她将梅奥诊所“最小创伤、最快康复”的原则与中医外治技术融合,独创“毫米级精准剥离术”。术前充分的医患沟通让患者轻松面对手术,术中精益求精让每一台手术成为一个艺术品,术后辅以中药熏蒸加速愈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微创化舒适化的诊疗方案。正如一名术后康复期的患者感叹道:术后不痛,排便居然也不痛,太神奇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这才是顶尖医疗资源“下沉到家”。何红艳医生用精湛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使得建科仅两年时间,科室就从起初患者怀疑“区中医院也能做手术吗?”,发展到社会精英、白领人士、城乡居民纷纷慕名而来,更有新疆、长沙、连云港等省外患者和绍兴、台州、丽水等省内其他城市的患者寻名而至。

燃灯者:仁心为炬,点亮生命微光  

“何妈妈,我想你了!”这是一个12岁女孩打来的电话。2017年的春天,全国健康扶贫工程正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一则有关“盲人姥姥与无肛弃婴”的网帖引发广泛关注。四川大山深处,当时4岁女童因先天性肛门闭锁,腹大如球,并被失明老人收留相依为命。得知情况后,时任成都某三甲医院女性、小儿肛肠科主任的何红艳随同救护车亲自进山,下车后又徒步一个多小时崎岖山路来到女孩家中。小女孩被初步诊断为患儿先天性无肛伴有多脏器畸形移位,手术难度极大,且面对近20万元治疗费缺口。若再不治疗,患儿生命将进入倒计时。何红艳认为“医学的使命,是要让绝境中的微光也能照亮未来。”所以她与她当时所在的医院毅然决定对女孩进行公益救助。她多次通过媒体发动社会人士捐款,同时协调多学科会诊。在医院各科专家的支持下,何红艳医生凭借精湛的技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油然而生的母爱,经历一个月的术前准备,克服重重困难,清空肠内粪石后为小女孩开展了“肛门成形术”,手术恢复顺利,小女孩因此重获新生。这段被人民日报、央广新闻等各大媒体跟踪报道的救治故事,成为健康扶贫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个曾被预言活不过十岁的孩子,正在学校里快乐地奔跑。何红艳医生说:“医者的责任,不仅是修补残缺的身体,更要让希望的微光穿透命运裂缝,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从成都的三甲专科医院到宁波的区级中医院再辐射至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何红艳医生的足迹勾勒出一名医者的双重使命:既以精湛医术回应患者需求,又以赤子之心反哺乡土。她将二十年的医疗经验转化为基层实践,用“拔尖人才”的专业高度破解“看病难”,更以“游子归乡”的深情厚谊填补“健康鸿沟”。这种“向下扎根”的坚守,正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动人的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像何红艳这样的医者带着技术回归基层,全民健康的愿景便有了最温暖的底色。(通讯员:戎爱武  寒梅)

责任编辑:周雪华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